文/卜猫
000
个人财政状况的差异反应了认知和想法上的差异。
这本书具体分析了造成“穷爸爸”和“富爸爸”财政状况天差地别的各种不同,给所有矢志不渝向往财富自由的人作为参考。
001 火烤“富爸爸”
穷爸爸总认为自己的贫穷是“命”,是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的,既然如此,倒不如安于现状,不用撸起袖子弄脏双手卖力干活,伤透脑筋去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财政状况,因为“命定”胜天,再怎么挣扎也是徒劳无功,清闲一些倒显得自己机灵。
富爸爸却不相信这样的借口,他会认为自己的命运穷爸爸总是认为目前贫穷的状况是难以改变的,除了默默接受之外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是由自己决定的,就算当下自己深陷与贫困之中,但这样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
穷爸爸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是贫困的,其实在精神生活上更加贫困,口袋里空无一物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脑袋里空空如也。
很多穷爸爸们终其一生都在守株待兔,等“财神爷”手把手带他们走上致富之路,给他们一个发财的机会,可是一旦什么机会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过,由于平时缺乏思考、不具备分辨机会还是大坑的能力,他们抓住机会的能力其实非常有限,这个时候,他们最爱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用“要是”、“如果”开头的条件句抱怨,最后的落脚点只有“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命,我就是这样的人。”
而看到别人通过各种打拼发财了,穷爸爸们又心痒眼红,可是轮到他们自己干脏活累活的时候,他们又不乐意了,万一白干了怎么办,还是那句老话“我就是这样的人。”
富爸爸也爱说这样的话,可是这句话在他们那里却又截然不同的寓意。
比如富爸爸洛克菲勒曾经说过,如果他哪天不幸破产了,把他搜刮得身无分文,丢到沙漠里去,只要有一对骆驼商队经过,让他加入其中,过不了几年,他也能够崛起到同样的、甚至更高的高度,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身经百战敢打敢拼的人就是那么自信。
富爸爸认为,富裕的生活要靠自己争取,自己也可以通过努力过上创富成功的美好生活。
那种改变现状的急迫心情,就像被架在火上烤,时刻让富爸爸难于心安理得地悠闲虚度。
贫穷确实是一种羞耻,物质的贫瘠和精神的贫瘠让人如坐针毡,能够长时间忍受这种境况的人要冒着人格被扭曲的风险,因为这需要很大程度上的自我麻痹和自我安慰,好在觉醒永远都不迟。
002 物质的贫瘠反映出的是更多层面上的短缺
穷爸爸总是认为,钱哪有那么好赚?赚钱主要靠时机和运气;而富爸爸却认为不管钱好赚不好赚,反正就是一定要赚!
可见,其实贫穷不仅仅是金钱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更是个人意识、毅力和行动力上的短缺。
穷爸爸总是认为创富不是一件能够说到做到的事,要靠老天赏饭吃,所以顶多每天空想一些致富的办法。
而富爸爸却不是这么想的,他会认为,尽管财富不是唾手可得的东西,但那又何妨?只要有赚钱的决心,就一定能够创富。
已故的法国传媒大亨巴昂,以最不起眼的推销装饰肖像画业务起家,经过不懈努力,不到十年,已然跃居法国富翁排行榜前五十。他罹患前列腺癌去世的时候,曾经在《科西嘉人报》刊出了一份遗训,承认自己曾经是一个穷人,去世的时候却是富人。
在弥留之际,他希望把自己成为富人的秘诀公诸于众,他以向读者征集“穷人到底缺什么?”这个问题答案的形式悬赏100万法郎奖金,猜中即可提奖。答案当然是令人脑洞打开,猜缺爱的、缺钱的、缺少贵人的、缺少技能的,应有尽有,可是答对的却是一个九岁的小姑娘,正确答案是“成为富人的进取心”,进取心就是治疗贫穷疾病的特效药。
经常出海的老水手都应该知道,空仓运行的货轮遇到风暴天气是最危险的,因为根基和重心不够牢靠,如果货仓被装满,哪怕装的只是从外面放进来的海水,那也很难被风浪打翻,因为船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是最安全的,空仓的时候反而才是最危险的。
其实需要负重的不仅是货船,人也如此。
面临对谁也不留情面的人生,那些胸怀大志,负载使命的人更容易平稳度过,最终实现财富自由,收获光明人生。
而那些已经被环境“煮熟”的人,往往经不起风浪,时运稍稍不济就被掀翻在地,而且难以翻盘。
003
对于中国人而言,谈起商界祖师爷,就不得不提到范蠡,他不仅与古典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有一段恋情,还弃政从商,并且富可敌国,改名陶朱公之后写了一本《陶朱公商训》,记载自己的经商心得,教导后生致富之道,可以说是古代版的《富爸爸》系列。
商训当中说“主心要镇定,妄作误事多”,意思是说要注重“商誉”——其实每个人都是“商人”,向外界出售自己的技能,所以更要懂得经营自己和自己的“货品”——技能。
无论是经商还是培育自己的技能,都不能苟求眼前利益,范蠡的主张不仅止步于此,他还认为,岁末都应该专门拿出大笔资金回馈生意伙伴,是不是听起来都想赶快去跟范大大合作呢?
正因为如此,范大佬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越做越顺,放出去的款多,赚回来的更多,最终势不可挡地成为了富商。
范蠡称这种“岁末返利”的做法为“利市”——在港台地区待过的人应该对这个词非常熟悉,它的意思就是“利于交易”。
发展到今天,这种做法已经在大中华地区被广大华人同胞们发扬成为“散财文化”,或者说的委婉一些,叫做“善财文化”,也就是送的越多越能够生财,也可以理解为圣经里的“施比受更有福”。
落脚到自己身上,也就是要舍得为培养自己投资,为了自己拥有更完备的各种技能,不吝投入和努力,这样才能够收获更多,走进一个自我提高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