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车马慢的时代,我们要通讯维系,一封回信要等候好久。有时人事变迁,最终也等不到故友亲朋至爱的回复。也许人已逝,也许心已远。诸多诉求也在俟后消磨殆尽。
在Carpenters的《Mr.Postman》的歌词中,把等待恋人回复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译文如下:
等一下,邮差先生,请查查看/袋子里是不是有我的信?/为什么让我等这么久/只为了等我男友的音讯/今天应该有只字片语/来自我那远方的男友
等一下,邮差先生,请查查看/是否有信件是寄给我的?/我一直站在这儿耐心等待/只为了一张明信片或一封信/告诉我他将回家看我
你从我面前经过这么多天/看见我眼里的泪水/却不曾停下让我好过/给我一封明信片或信件
为何你不再为我查看一遍?/邮差先生,请查查看/快给我一封信,越快越好
说到书信,难免让人想起《简▪爱》中女主角写信应聘家教一职、因寄信与罗切斯特先生相遇等情节,及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与亲人、朋友间的书信往来;还有同时期的英伦女作家,《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的书信往来。她曾写过几封长信给最亲近的侄女范妮,讲婚姻和伴侣的选择。
在那个没有更发达通讯的年代,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只能从他们往日的书信去窥见他们的生活和观念。
过去时代的人不回信,往往有其客观因素。而当代人不回复对方,往往是因为主观的不重视,不屑一顾。
2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有很多人感叹,人连基本的礼貌也没有了,连询问一句都得不到回答。
其实这也要分对象、分场合。比如参加比赛,或者大公司招聘等,相信你我都经历过。今年上半年,我投稿一篇短篇小说参加华语小说征文比赛。其规模也算大,要求一律使用邮件发附件参赛。我投了官方邮箱,到截稿后很久也从未收到半句回复,哪怕只是自动礼节性的回复。
从小到大类似经历得多了,我本没指望一次投稿就能获得声名鹊起。就连邮件未得到回复,我也看得淡然。我觉得这本是人之常情。有些比赛组织者分属国企或事业单位,他们本是被邀请来参与一件事,你怎能指望别人投入过多服务与心思?
今年初辞职前,我也代表公司参加过一个大型展会。刚加展会负责人微信号时,我也有些惶惑。毕竟初次接触这个行业,我对预报名流程都一概不熟。展会负责人加完我就没回复了,我只稍稍问了一句,便没有催她。
果不起然,快下班时,负责人才发来参展样表,要求盖章回填。然后她邀请我进参展商群,没有任何多余的道歉和解释。群里也没人有类似等待太久的疑惑或吐槽,都是成年人了,该懂该体谅。
其实,在世上待越久越懂得,你对别人没有那么重要。别人不理会你,不(及时)回复你,只因他觉得他的事更重要,如此而已。没有必要因此而自怨自艾,黯然神伤,甚至质疑回怼,这样只会显得你很幼稚很low。
3
只有在至交亲朋间,在父母和恋人面前,才有收到留言要回复,不回不尊重的说法。对于点头之交而言,真的不能苛求更多。
而哪怕是最亲近的亲密关系,求回复也要讲求方式方法,最好静候回复时机。合理安排时间,做好自己手边的事。该重视你的人一定会懂得回复时间的分寸。如果他总是太忙,那么无论友情还是爱情,都不值得你如此眷恋。专注等候在消息旁,只是浪费了你本该更有效利用的时间。
若是不疾不徐,随它消息回不回复,那么当消息不请自来时,彼此都感到更自然愉悦。
在还没有依赖即时通讯软件的年代,若你的短信收不到回复,一定会打电话来和对方确认事项,对吗?那当你在即时通讯对话框等不到的消息,是不是也能通过电话了解呢?
如果硬要守着让对方通过通讯软件回复,是不是现代版的刻舟求剑?让对方觉得你情商不高,不懂变通呢?若是对方不想回复你,你求回复的样子是不是显得你特矫情呢?
在这个异常便捷的信息时代,我们通常过于依赖网络和手机。仿佛离开了它们,便寸步难行了。真的很想去没有通电,没有网络的小山村,去尝试过慢悠悠的生活,投一封信递到绿色的邮筒去,在种菜耕地之余享受沉浸来信幻想的美妙中。
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与步伐,往往推得人不知该往哪儿走,又如何接招。少从道德层面去要求别人和你一致吧。若你自己能做到都给别人答复,便要理解你的行为只是世上无数可能发生的行为中的一种。
自信的人从不屑去讨好别人而处处刻意逢迎。因此他也无需理会被别人认为是否举止得体,因他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若你只是道德感强,能做到及时回复别人,那也只是你自己的事。己所欲,亦勿施于人。换个角度去转念,你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