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最近一个月,每隔几天夜里,我都会被同一个恶梦所侵扰,那就是回到高中上学。梦中的我惊恐连连,明明已经上过大学和研究生,怎么还要回到中学?
伴着无力的挣扎,才勉强从梦中解脱。
看来高考这段痛不欲生的经历,在我心里已然种下恶果。
相信被同样恶梦所折磨的,远非我一人。对绝大多数青年和中年人来说,高考是整个人生中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它对我们的人生影响之大、之久,恐怕直到退休都不会消退。
有人会反驳:我咋没做这样的恶梦呢?是你当年考得太差,留下心理阴影了吧!
可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尽管毕业多年,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但平庸的职业发展轨迹还是出卖了他们的自信。
在职场上,大多数人都在对同一类目标孜孜以求。蓝领千方百计地要坐进办公室,传统行业的想进入新兴产业,小公司的拼命要应聘到世界五百强。虽然离开学校多年了,但大家一刻也没有停止努力,企图进入一个更高阶的公司,一如当年高考前期盼多考点分,上一个更好的大学。
可有朝一日真正实现梦想了,进入了梦寐以求的明星公司,却发现一切也不过如此。
老板猪头,客户苛责,同事难搞。
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有一张印着大公司logo,能让外人那肃然起敬的名片或工牌。爸妈可以向亲朋炫耀,你也能在同学面前抬头挺胸。
只是每到周一早上,传说中的“周一忧郁症”却狠狠地敲醒你: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 02 -
谁说高考对我们的影响只到上大学为止?
人生头十八年,上学十二载,我们主要在为高考而奋斗。
即便毕业多年,高考也会如同一个怪兽,远远地伸出触手,紧紧缠绕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很多上班族不快乐,比较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还放不下“高考心态”,心理深处依旧遵循着类似“门槛分级”的游戏规则。
没错,高考不就是一种以分数为门槛把人进行分级的游戏吗?
但也不是每个玩家都要分越高越好。为什么呢?
原因不难解释,每个高校都有准入门槛,那就是录取分数线,但除了顶级名校,其他的高校的考分不但有下限,还有一定意义上的上限。
比如你想进上海交大,也用不着考700分以上,660分就稳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考进自己的理想高校,只需要分数过线即可。
这才是高考规则的实质,既要尽可能地考高分,也不需要太绝对的高分。
任何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其赢家和输家除了能力上,其他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能否吃透规则。换句话说,游戏规则会决定玩家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比如在大学里,学生的考评以结课考试分数为主,所以很多人平时吊儿郎当,考前拼命看书,最终结果也不错。
《左传》上说,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想不到当年玩转高考的学霸们,到了职场却未必有与当年优异成绩相匹配的作为。
因为很多人虽然成功地从大学毕业,成功地进入了一家好公司,但却在一次次的成功之后迷失了自己。
最大的迷失,就在于以为进了一家好公司,就此生无忧,然后甘做巨型机器上的螺丝钉,把自己异化成随时可以被替换的零部件。
他们始终忘了去思考,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
有人会问,难道年轻人努力进大公司错了吗?
进大公司这种想法并没错,错的是时间。人在35岁之前,确实应该有这种想法。
这个年纪应该是着重学习、扩展、看清方向,同时也要了解自己。
所以,35岁之前的职场人,不必太在意工资,应当尽量让自己进更好的学校、公司,甚至可以超出自己的能力上限,跟高手一起混,把自己的朋友圈和技能圈扩大。
为啥是35岁?人生七十年,最大的坎基本就在35岁,除非你是美帝川普大统领,70岁还能继续上岗。
而到了35岁以后,门槛不再是职场人士的免死铁券。
- 03 -
尤其是现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谁都保不齐哪天就被颠覆的年代。
再大的公司,可能明年或者后年就不得不断臂求生,甚至直接倒闭。
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米聊”这款软件为何物,2010年底它诞生时,只是一个简单仿照国外某App,有语言通讯功能的应用。而腾讯已凭借其经营多年的QQ生态链,稳坐国内及时通讯软件霸主地位。
谁敢把一个小小的App与腾讯帝国颠覆者联系起来呢?
有,他就是马化腾。
小马哥当时郑重断言,如果类似的产品不掌握在我们手里,腾讯就会被颠覆!然后他就给张小龙投了30个亿,这才有了后来的微信。
连巨无霸腾讯都活得这样战战兢兢,其他企业还有什么理由高枕无忧呢?
大企业毕竟家大业大,一般都会多方下注,分散风险。比如传统通信企业华为,近年来在手机、互联网领域发力颇多。通信市场本来就是足够饱和的红海市场,万一将来大厦倾倒,华为还可以转型成互联网公司。
这就是战略布局。
然而大公司里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无论中外,企业一旦遭遇寒冬,第一件事就是裁员,甚至有可能整个产品线都被砍掉。到时候,无论员工贤与不贤,都难逃失业的厄运。
而已近中年的失业者,在职场上还剩几分价值?
所以我们能发现公司里有很多人,他们有能力,有学历,还是名校毕业,但是成天担心自己被拿去泡“牛尾汤”。
所以他们变得谨慎小心,行事不看收益,先问风险,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他们活得这么憋屈,只怪自己的思维还停留在高考得胜的时代,把前途命运统统托付给一个好大学,然后是好公司。
人过了35岁,该积累的都差不多了,然后,规则就变了!
你都已经是名校硕/博士了,已经在名企了,还能上升到哪去?
- 04 -
接下来的游戏,不再是跨越门槛,而是荒野求生!
你要用你前半生所掌握的能力和资源,在职场上重新开疆扩土,杀出一条血路。有时候,甚至要离开大公司的保护,让整个社会在你面前撕下温情脉脉的伪装,露出真刀真枪的残酷面容。就像那些户外生存游戏一样,仅凭着节目组发放的道具,没有规则,没有攻略,只要能活下去就是胜利。
公司一百个员工中,能升到主管、总监的毕业是少数。
大多数人,只能徘徊在中级职称,至于今后的人生会怎样,能不能熬到体面地退休,谁也不知道。而很多技术岗位,比如程序员,以中国目前的国情,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做到60岁,退休压力来临得更加早!
有没有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脱离体制,在民企或外企打拼的大学生精英们还没到退休年龄。所以这个课题还没有先例可循。换句话说,将来我们的命运是福是祸,全然不清楚。
所以呢,可能等不到35岁,我们就该为自己的前途作准备。
比荒野求生更难的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长期饭票,挖到一口深水井,而这不仅需要能力,更要有长远的布局。
我的表哥阿勇,他家是下岗工人,自己也就读了个中专。
据说勇哥未来的岳父母上门,看了他家,当场就哭了,当然不是因为寒门出贵子而感动哭了。
但勇哥运气不错,二十年前的中专还没那么low,家里找了个关系进了一家国有银行,还是在编职工。
自那以为,勇哥开启了开挂的人生。
银行核算中心招人,不过只对内部编制内招聘,勇哥努力学习了一把,竟然考上了,超过很多大学生。
勇哥是个电脑发烧友,为了花大几千买台电脑还跟家里大吵了几顿。他二十五岁前的梦想就是进银行的科技科,一个被视为极客云集的地方。
虽然出身低微,但勇哥工作上爱钻研,很受领导喜爱。终于,他被破格提升到了科技科。
然而干了不到一年,勇哥又撺掇着挪地方,这可把老实巴交的父母给急坏了。他们下了半辈子岗,生怕丢了这来之不易的铁饭碗。
但勇哥自有主意,银行的技术部门没有效益,只是个辅助部门,何况今后银行的研发不是交给总行研发中心,就是外包,技术人员无用武之地。勇哥不久就调到了业务部门,开始了逢人就拉存款的中介小哥般的生涯。
勇哥好不容易在银行站住了脚,又琢磨着跳槽,他从国有银行跳到了一家新开办的商业银行。
现在的勇哥已经是当地金融界的名人。
回想当年,如果不是一次又一次主动的改变,勇哥只怕早已成为银行机关里一个平庸而油腻的中年男子。
勇哥与我分享心得,他说,我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就没想过混日子,我家里穷,所以一直在寻求翻身的机会。
最近读了点书,我发现工作和职业这两个词在英语里是完全不同的,job和profession。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职业则是一份事业,是一个人的最好的个人名片。
打工者和企业的关系是任务和工资奖金两清,而职业者则希望在企业里变得更专业,再用自己的专业来帮助企业发展。所以这么多年来,我虽然工资翻了很多倍,但从来没刻意寻求赚更多钱的机会,而是更能提升自己价值的。
要让自己成为具有价值的人,而不是企业随时能替换的螺丝钉。
最后,勇哥还点评了时事,如果中兴那位老哥早点想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走到今天的悲剧了。
- 05 -
职场上的生存规则已经从学生时代的一个平面发展到立体多元化。就好比一支最强大的陆军,却碰到了海陆空天一体化的对手,然后被对方从各个维度打得无力还手。
这里面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认清这里有个转变。
并不是说从学生时代延续而来的策略错了。
我们努力考个好分数,进个好公司,这没错,错在这个思路不能一直用下去。
当我们在好公司完成了积累过程,就要开始发力。应该争取在某一领域做出极致的成绩,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为什么很多职场达人,已经在名企身居要职,却要推倒一切重来,选择创业。因为他们已经看明白了,鲜衣怒马、钟鸣鼎食,这些都是暂时的,一旦企业有变,或者自己老去,一切都会被无情地剥夺。
唯有打下自己的天下,才能让人生保值。
就像高考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另一个新起点一样,职场也远远没有终点。进入一个大公司,占据一个好位置,并不意味着职业生涯就此进入保险箱。
风险无处不在,最怕爬得更高,摔得越惨。
就像那位不幸的中兴老哥,他的很多老乡估计也在深圳打拼,虽然不成功也没买房,但还在顽强地活着。而他,在有车有房有儿有女之后,却无法承受失业的打击。
你还以为进了大公司,在一个好部门就能旱涝保收?就能进退有余?就能至少光荣退休?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在越来越不稳定的职场,每一个人都会越来越焦虑。
唯有把自己变成一头鲨鱼,拼命地游泳,才能在职场的深海里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