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远嫁的同学在朋友圈里自问“到底哪里才是家,怎样才能毫无顾虑地安放心灵?”我才想起关于家的概念。如果说家就是生你养你的那个地方的话,我只有大学阶段离家最久。
可能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缘故,大学阶段,我总是会想家。那时候想家也很简单,就是想和父母兄弟姐妹说说话,听听他们的声音。平日里牵念最多的也是家中的亲人,只要知道他们一切都好不回家见面心里也是安祥的。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小城工作,虽然离农村的老家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我总觉得我就在家里,没有那种独在异乡的感觉。遇到周末的时候也会急着回家,那更多的是享受父母准备的一桌子好菜,聆听父母爱的唠叨。那位远嫁的同学为什么发问呢?难道是因为她离家远的缘故吗?
距离固然加重了思念的味道,但现代交通的发展理应会提供极大的方便。“到底哪里才是家?”她父母在的那个家,她丈夫在的那个家,这浅显的道理还用问吗?很显然她说的家并不是亲人所在的地方。这是我这个生活在家乡的人所体会不到的一种感受。那应该是独属于远在外的异乡人所无法寄托的心理荒芜流浪之感。
苏轼曾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看苏轼的一生,流浪漂泊,四海为家,但所涉猎之处造诣颇深,成就斐然,堪称旷世奇才。他所贬之地,生存环境一次比一次恶劣,远离家的漂泊无依感他应该体会地最深刻,但他却来不及伤感痛苦,用自己对家独特的理解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不凡的事情。“大抵心安即是家”原来,家不只是地理学上的那个具体的位置,也不是父母亲人所在的地方,有时候可能是内心的一种安宁状态。远嫁的那个同学大抵还不够心安吧!
哪里才是家?是户口本上那个熟悉的地址所在,是父母亲人所生活的那所房子,这些都是也可以都不是,毕竟人总是要离开的。那么如何去找寻心里的家?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