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参加《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读书会,加我一起四人参加。这本书从去年的线下转到今年的线上,当时还是我提议的,得到了响应,挺开心的。
只有一个周二好像有事,其余的每周二都正常参加。以前会感到这本书很晦涩,不好读。之前一起参加一个读书会读过一部分,但都忘了。这次再读,感觉好多东西能理解些了。
上周活动的时候,浮在上面聊,我参与感比较弱。这次有咨询师分享个案,谈到带给她烦躁的感受,然后参与感强些。
谈到烦躁,也会让我想到自己做的个案。然后今天活动里问了是来访者的烦躁还是这烦躁是我们本身有的。咨询师坦言这烦躁是自己有的,这让我想到自己关于烦躁的体验。
和爸妈的交流,时常会有烦躁的感觉。现在细想,烦躁的原因大部分是爸妈在沟通的时候更多关心自己想聊的话题,他们很难专注在我的内在需求上。明明在沟通,但不被看见和专注的体验让人烦躁。
以前和先生的交流也会经常这样,烦躁或者愤怒很容易就起来了,然后交流就断了,大部分时候是我陷在情绪里不愿意去交流了。结果是关系会停留在那里,无法畅通和继续。
最近越来越感到我们的交流又上了一个台阶,之前一直想建立了深度信任同盟关系在慢慢梦想成真。
有点神奇,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俩深层次的能彼此理解互相关爱,这感觉很踏实,和以前的踏实不一样。
3.8女人节那天是特别的体验,今天也是。晚上先生抱着小宝和小宝一起玩关心女儿的心情,然后引导我怎么蒸鱼。我们能聊的越来越开,彼此的看见越来越足。两人的关系,越来越顺畅通透。
今晚八点有咨询师之家督导,先生吃饭的时候说累了想休息,我发自内心的支持他吃完饭就去睡觉。结果他其实七点多才睡,不到八点他准时醒了来带小宝,那一刻特别感动。其实先生不醒我也不打算叫他让他好好休息一下,这和以前的我很不一样。我们慢慢有了深深的懂得和理解,难怪家里的场越来越不一样。
回到今天读书会的内容,书中有感触的地方有:
1.弗洛伊德在《哀伤和忧郁》中指出,除其他因素,哀伤和忧郁是相反的:当人以哀伤面对丧失时,世界因哀伤的存在而显得更有意义;当人以忧郁面对丧失时,自我感将逐渐消失,世界将为之黯然。
心理治疗的方法蕴含着将忧郁转换为哀伤的理念,以使当事人可以经历哀伤,不断成长。
2.治疗的头几个月或头几年通常用来帮助患者不断认识:
他们问题的责任不在他。
接着,随后的几个月或几年中,患者开始认识到:
尽管他们问题的责任不在他,确只有他才能使问题有所改变。
最后补充一下晚上两小时督导课程的个案,开始能感受到督导师的耐心倾听提问,都很走心,尤其关注到被督导咨询师本身和孩子们的相处经历,这部分很宝贵,是我一直认为个案督导的真正目的。
但到了后面可能因为督导师对平台对提问环节的处理让他很不满意,一方面感受到督导师的真诚一致,另一方面会感到理论的部分越来越多,咨询师被晾一边了,这似乎和期待的状态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