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听到家长有这样表达:“老师,我的孩子今天回家又不高兴。”“老师,今天我又跟孩子发生冲突了。”
听到家长的这份表达,大家从中读到了什么信息?
很明显,家长不接纳孩子“不高兴”、害怕和孩子有冲突。家长内心都有一份期待:我的孩子每天生活都很高兴。我和孩子的关系很和谐。试问:这究竟是我们父母的理想状态还是生活中的常态?你真的见过每天都开心快乐的人吗?你真的见过没有冲突的关系存在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如此才是完整的人间。从这个角度,人有何种情绪都属于正常,都是他的一种生命体验。对于事情本身来说,它只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真实呈现,“开心、快乐、痛苦、伤心”,是我们人为的一种定义。就像向天空抛硬币,如果将一面定义为“幸运”,我们很容易将另一面定义为“倒霉”,所以当硬币落地,总有人欢喜有人愁。想想,“幸运、倒霉”由谁来定义,不是你又是谁呢?我们习惯被惯性思维所束缚,如果我们跳出固有信念,打破旧有框架,将硬币一面定义为“幸运”,另一面定义为“更幸运”,结果又会如何呢?无论我们如何抛硬币,无论呈现哪一个面相,我们总是正面积极的,幸运的。这样来看,人类的一切行为表现都是正常,就像硬币不管呈现哪个面相都是可以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来解读,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父母看到“孩子回家耷拉着脸不说话”,透过这份行为表现直接转化为“孩子有一份情绪要表达”,这样感受如何?没有担心焦虑,我们就可以和孩子有更好的沟通交流,听到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和孩子发生冲突”,如果我们透过这个现象看到父母自身和孩子观点有些不一致,主动反思和调整,此刻是否成长的最佳时机?往往是现实和父母期待的状态发生冲突,带出一份焦虑紧张,随之带走家长的能量,并不能拿到父母最后想要的最佳效果。这就是问题的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