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著名的宝塔诗《茶》。别致隽永,行文酣畅。以茶为主题,茶的本性,香味,形状及品饮,说茶味美、形美、性美,这世间美物诗人爱它,僧人爱它,书茶同门,禅茶一味。
品茶,就是为了品一盏纯粹,一盏美好,一盏慈悲,我们就在茶的安静,茶的湿润里,从容不惊的老去……
唐初诗人卢仝有一首《七碗茶歌》,完美地展示了饮茶对人生理与精神的双重作用过程。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好一句“乘此清风欲归去……”
好茶,力透脏腑。“孤闷”何来?乃“平生不平事”集来。孤闷既破,自当遣去。从何而去?化为轻汗,自毛孔散去。此时由心理回到生理,身心俱得调治,浑身清爽,清风自来。
喝茶,养身,养心。迄今为止,这是描达以茶“双养”最完美,最精彩的诗。喝茶的境界达到如此,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饮酒是自欺,自醉,品茶则是自醒、自解。
世间之人,多半恋酒,认为一切烦恼之事,可以一碗喝下,却不知酒入愁肠愁更愁,醉后伤身更伤心。而饮茶则可清神,几盏淡茶,似玉液琼浆,品后烦恼自消。
真正的好茶,来自深山,没有尘埃,只染云雾和清露。真正的好壶,却是久埋的尘泥和水调制而成,被时光炙烤,再经过岁月的打磨。“一壸待一茶”,一种壸只泡一个品种茶,时间久了,茶的味道沁入壸中,哪怕你加入的清水,倒出来也有了淡淡的茶的味芬芳。浮华被关在门外,时光被沉淀在了壸中,一壶一茶,守住了自己的光阴,细水长流。
品茶的人,则是深遂纯净之人,在一杯清澈的水中,禁得起世间的诱惑。任凭世间风烟弥漫,只在一盏茶的柔情里,细数光阴的淡定。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世间总是有太多的繁华,撩拨我们本来就不平和的心境。
倘若浮躁或是疲惫了,必定会有一个娴静的可以喝茶的地方,将你我收留。
也许,我们不懂陆羽《茶经》里那许多的茶文化,不懂各种茶所隐藏的玄妙,也不懂壶中的日月,但只需要品一盏适合自己口味的茶,不为风雅,只为清心。
再捧读皎然的诗,不是所有人都懂其间的诗韵,但是一定可以感受到那份平实简朴的意境。当世人都以为禅意高深莫测时,其实禅就是一日三餐,是野径的小草,是篱院的菊花,是一声犬呔,是几户农家。
有一个禅宗公案。《指月录》载: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一日,禅师问新来求道的僧人,“你以前来过吗?”来人答:“没有来过”。禅师说:“吃茶去!”然后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以前来过吗”?僧人答:“我曾经来过”。禅师说“吃茶去”!这时带两个僧人过来的院主好奇地问:“为什么到过这里和没到过这里的人你都要让他们吃茶去呢”?禅师对他道:“院主”!院主随声答应,禅师说:“吃茶去”!
“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参透三字意,彼茶即此茶。
走,吃茶去!大家各自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