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老师原话:“认知的开端是敬畏、服从、空杯状态。如果你还没有进入,证明你一直还滞留在前一个周期里。
找到让自己敬畏的权威,让自己自惭形秽,感到自己明显不足、残缺的参照系——这时候,你会自然进入一种敬畏和空杯状态。
找不到那种状态,就证明你一直滞留在前一个“认知周期”里。只能一辈子做一只“愤怒的小鸟”——年轻时是愤青,老了是老愤青——这也就是在认知上的留级生。
让自己主动进入到一种“谦卑状态”是比较难的,当然,也不是不可能——只要你愿意谦卑和有意识地打破“证明自己很伟大”的心理习惯和防御机制,留心去接触新的知识,你总会产生一种敬畏。
但这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最重要的是,周围有没有人能对你进行指点——这种指点不是简单教训你,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像过去师父带徒弟那样制造场景来让你进入一种状态。一辈子的恩师往往是那种没有指点你一句话,只是制造了一个场景的人,也包括那种主观上为难你,甚至要嫁祸于你的人,他无意当中制造的一个场景使你突然从原来的自大狂状态一下子挣脱出来,不得已进入到一个自己觉得“自己非常渺小”的谦卑状态,然后开启了另一个新的“认知周期”。”
对李笑来老师我也是非常敬佩的,觉得他说啥都有道理,于是也非常积极地学习他的概念,感觉也很好很受用,不停地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后来,总感觉有那么一丟丟的别扭,于是也刨根究底、挖空心思地想找出一些“漏洞”。
感觉好像让我找到了那么一些“不对劲”的地方,感觉老师说的有点“糙”,有一杆子打倒一船人的意味,呵呵!
比如:刚开始我非常认可老师说的“三个大坑”,可后来对“操碎了别人的心”慢慢产生一些怀疑,都说凝聚力在哪,财富就在哪里,你不去操别人的心,怎么了解到别人的真正需求?怎么去吸引到更多的人群和财富?――场景没分清,让好多人变成了“孤家寡人”,自顾自地成长呗!
再比如:活在现在vs活在未来,这也能让人产生现在不重要未来才是最重要的。活在现在就是满足当前的境况吗?有未来的打算,再做好当前的每一件重要的事才是更重要的。
还比如:死忠粉。这不就是把自己的认知限制在一个区域范围了吗?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不就是不停地去打破“先知”吗?“死忠粉”才是真正地让自己停留在“当下”。
于是,我得出“忠粉”可以做,但绝对不能做“死忠粉”……
当然,对老师我还是非常敬仰的,但敬仰归敬仰,我还是会非常努力地去打破一些东西的。
为了自己能进入一个:“崇拜、破解、建立再崇拜、破解、建立……”的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