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习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深切的牵挂,不变的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足迹几乎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来到田间地头问农民的收成,进入农民家里打开锅盖看他们的伙食,坐上炕头和农民拉家常……言之谆谆,催人奋进。在此,让我们一起领悟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深深牵挂和殷殷关怀。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强。“三农”是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战略支点,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当前和今后农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而传统农业如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农村的发展需要,普遍出现了农业收入较少,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毋庸置疑,经济是农村发展的“顶梁柱”,但也不能盲目投入、因循守旧,必须充分尊重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农民发展意愿和农村发展实际。一方面要支持传统资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符合自身自然面貌、耕地质量的产业。另一方面要鼓励现代资本,加入信息化元素、网络化资源、现代化科技。总之,将传统资本、现代资本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奠定农村经济基础。
健全体制机制,对接乡村创业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虽促成农村面貌有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城乡格局的密切,出现了许多“城归族”,这其中有的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有的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经历了城市浪潮的洗礼、知识技术的充实、经济经验的积累,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所以,为了确保他们为乡村振兴带来最大化的贡献,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他们做足服务基础。一是要持续“简政放权”,畅通创业渠道、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机会。二是要加强对“城归”的”三农“知识、国家法律、制度体系、政策信息方面的培训和普及,让他们懂农村、懂农业,懂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创新动力和人才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整体的宜居。农村美不美,要看农民的心和肺。广阔的农村是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更离不开环境优美的空间。总书记说,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更是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路线。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生态改善不动摇,不仅要完善农村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提高农民爱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形成人人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促进乡村整体的生态宜居。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国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发扬伟大抗疫精神,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三农”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三农”,服务“三农”,让我们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