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任何一种战场,都是争夺「用户时间」的战场。互联网的战略布局,以及社群发展,所有连结背后都是在抢占用户时间。你怎么争取获得你的用户,已经不是你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而是你提供什么样的「情绪价值」。
为什么当初贾伯斯已经把Apple成为科技互联网型企业,还是坚持要做实体店面,让Apple门市不断的拓展。但是现在来看,Apple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零售店面。
为什么线上公司必须走向线下。马云曾说:「线上与线上离不开彼此。」直到今天你也没听到线上全面取代线下的实体店面。线下也没有被线上电商的发展全面走衰。
原因就在于,「体验」,人是一种情感性物种,只有面对面,才能感受到温度。即便互联网或是社群替代某种情感上的连结。但是最强而有力的连结,还是要透过「体验」才能获得。
因为人们从小至今都是透过「五感」来体验接触这个世界,理解世界是怎么运行。但是两者在社群品牌的发展上又代表另一种涵义。
01连结,让你成为你
互联网的本质,从「连结」的角度,如果每只从连结,却不知连结的是什么,还是无法发挥出互联网的效益。这就是第二层逻辑连结「人的关系网络」,连结本身是你对于世界一部分的情感连结。
发愿做一件事,一直持续的做,坚持十年、二十年,这种死喀瘩精神,也代表着一代人想要藉由不断努力,不断坚持的信念。
最初罗辑思维坚持每天早上60秒语音,这一坚持也走了五年。也因为这样让我们在无形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直到后来每周视频,以及最后开发出得到。
如果认为「得到」的成功只是因为「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那么,政府的教育单位也同样可以做,政府所找的资源与平台发展也绝不会输。但是,即便政府做出了同样的产品型态,也无法产生相同流量的结果。
02相聚,因为看到你的影子
1,300万的用户,有301,248人的学习时间超过200小时,以及5,856,935条的笔记。要达到这样的成绩,不是你做了模仿类似的产品就会成功。背后还有某种底层逻辑没有解开,就只能看到别人表面上的成功,忽略了另一层逻辑。
有这就是「群众情感」的连结。之前提到在互联网的本质是「连结」。
但是连结只停留于「活动」、「产品」或是「服务」的角度,那是无法成就情感积累。
换句话说,创造出有效的连结,就必须要找出一个强而有力的情感连结点。 「得到」的用户就是从「罗辑思维」导入第一批群众。这些群众之所有会愿意流动过来,也是因为过去的情感酝酿。
然而,你是怎么连结到最初的产品,也就是你怎么知道有这个品牌的?这就需要从两种层面来看,「内容」、「渠道」。
03内容思维与渠道思维,价格衍生的背后的价值点从何而来?
渠道思维,比的是谁有钱,谁就能成为渠道王,如同企业争相夺取「标王」的称号。但那是在资讯不称,人们接受讯息的管道指受限于那几个大平台的时候。
如今这种局限性被破坏掉,你不能只在大平台上发送讯息,就会达到过去的效果。因为,群众流量已经被分散,经营一个社群品牌不再由单一个社群来做为流量的导入,而是从各种小点的社群来汇集而成。
另一方面,从之前提到的价值点来看,企业透过这些价值点的延伸,找出什么样的核心理念,来做为主题的选定。例如,伏牛堂的微信公众号,只发三种类型的文章,鸡汤、创业故事、创业鸡汤。从这三类主题为符合伏牛堂的价值点。
换句话说,社群要发展出去,不是因为人们从渠道的认识,而是你的内容。透过你所发送的内容,理解到你的企业的价值点,以及你理念。
04不对用户负责的内容,都是耍流氓
人们不会在乎你的内容从何而来,只会知道这个内容对我有没有用,这会衍伸出一种内容制作的工匠精神,那就是「所有内容的规划、制作、到最后的编辑定稿」都必须要对你的用户产生价值。换言之,只要你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没有意义,没有获取到任何的价值感,都是无效的内容,也就没对你的用户尽到应尽的责任。
如果我们不能够从用户的生活模式中找出用户的需要来设计内容,等同于没对用户创造必要性的价值。也就是,你要先有先前的积累的价值感,才能创造出后来的品牌溢价的空间,这一个过程都是在对用户创造单位时间内的最大价值感。
这也是争夺用户时间的必然选择。因为用户选择你的所创造出来的时间,不代表他放弃掉另一种选择,而是综观所有可能性选择的总和。所以,社群是在酝酿这种情感积累,已就如《新媒体营销圣经》里面所提到的技法: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的直拳,它不是在创造用户认识你的产品,而是认识你的价值点,你是为了要维护这些价值点,在这边不断守着这个空间的摆渡人。
05内容最终的目标,「情感价值」
人们是因为情感性而群聚在一起,这种相聚的本身就是在创造价值,并非从价格点的成本点来看。可以说,是当你从产品的角度出发,你所做的商业模式就会是「怎么卖产品给人们」,而并非是我们「怎么带给人的价值感与意义感」。
前提到企业的本质是意义与价值的存在。因为企业都代表着某种价值感。卖产品本身是个载体,最根本的是我们带来什么「情感价值」。
从「内容思维」与「渠道思维」来看,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经营逻辑。前者是为了创造社群品牌的价值,后者则是从产品价格如何被群众看到。两种经营逻辑的不同,会间接导致你所能够获利的空间。
06买的是产品,感受到是需求的解决
但有一种问题是,为什么有些产品即便没有情感的产生,只从产品本身来作为出发点,还是能够卖的不错。
这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必需品
一种是想像品
所谓的必需品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如同马斯洛的生理、安全需求。但后一者「想像品」则是追求人们的自我实现价值。如果这一层来用产品思维来出发,你只是把这种情感价值,降至基本需求人们不会因为买了一万块卫生纸,就感觉不一样,但是当你赋予某种意义,就真的不一样,那就是一种想像品。
所以,必需品与渠道思维、产品思维都是基本的需求解决,而想像,是追群人类更高价值,即便你不懂,人们也会把看不到的变成事实,因为你确实解决的不仅仅是基本的生理、生存需求,还有附带的情感性需求。
07对等价值的交换
接续这个概念,当你拥有一个产品与服务,要在市场中产生交换需求,你就必须能换得市场对等的价值,这项交易就会成交。
对等价值,这个概念过去只局限在产品制作的生产成本,以及想要获利的空间。这种间的互获利空间被资讯不对称的时代,价格往往会高于价值本身,互联网的技术发展,让资讯的不对称性降至最低,你今天上各种电商平台,就可以快速知道每项商品的价格,这意味着,可操控的获利空间被降至最低。
因为你出的价格愈高,就会有其他商家卖得比你更低。总结来看,互联网的连结性,产生两种情况:
人们的消费趋向找更便宜
企业的获利空间被压至最低
然而,还是有些企业能够卖出高于市场水平价格的商品,那是为什么?
因为人们对于产品的「价值感」大于「价格感」。也就是愿意多付出高于一市场水平的价格,背后都蕴含了某种「情感价值」,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想像品」
这就是说,过去我们从「资讯上的不对称」转向「情感上的不对称」才是未来经营社群所要理解的现象。
接下来就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增加我们对于某种品牌的情感价值?」
08情感不对称
为什么Apple手机市占只有7%,却拥有50%手机市场的获利,因为Apple卖的不是手机,而是品牌价值的结果。
这个品牌价值就是你个人的品味、生活的一部分,如同你买NIKE它对你所个人的品牌价值产生相对应的标签化,因为人们对于这个品牌最深刻印象是「JUST DO IT」。
从些过程都只梳理出一个核心盖概念,社群的惠聚,都是因为某种具体行动。互联网的连结,不只是带入产品与服务,更多事情感性的体验。因为这些社群的连结,创造出小众的文化生成。
你所导入的流量,都是因为这些人认同、相信你所传递的内容。而这些信任感的建立,都是过去的时间里,你持续不断的传递品牌理念的「内容」。它不是一般你所看到的内容设计,而是更有针对性,更对你有价值的内容。
价值观点,是在不断地叠加价值感,以致生成「想像品」的需求。如同知名品牌卖的都不只是「必需品」还多了意义与价值的附加。
一但理解了这一层涵义,我们在内容设计,或者是社群营销的过程中,都会知道:
内容对于品牌的价值点是什么?
产品的带入是为了创造出什么想像品?
社群文化的建置,是从那些价值点的积累?
你能否具体说明「你的情感性需求」?
最后,是「时间」的维度,那是一种各家企业与社群都要思考的点,我们为用户创造的时间感,带入了什么样的「情绪点」。时间战场上缺的不是你有多好的商品,而是透过你的产品与服务后,带来什么样的「想像品的体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