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卫总的传记是第一部安排我外出访谈的作品,中间因为一些意外,竟要让我先行一步,独自开始采访。从卫总简略的回忆录里,我事先已经了解到他是一个阅历极其丰富的人,只是我这毛头小子,还不知要如何让这位久经商场、饱受风霜的企业家倾述自己心声,思念及此,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卫总的公司在都市汇1号楼九楼,整层都是他们的办公室,经前台一位女士的引导,我缓缓走向卫总的办公室,这位女士端庄有礼,脸上一直保持着标准的微笑,这让我更多了些紧张。她轻轻敲了敲红色木门,门就缓缓移开了,竟然是电动的,她向卫总说明我的来意,就侧身把我让进办公室。
我进屋时,用余光一扫而过,入眼处尽是红木家具,古色古香,靠近眼前的是大理石的办公桌面。我立刻收回目光,转而定睛在那依靠在沙发椅的中年男子身上。他那时正在与人交谈,轻轻看了看我,示意我坐在一旁,举止之间就透露着淡定从容。我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就坐下为访谈做准备。
他们的交谈很快就结束了,屋里就只剩下我和他,卫总很随和,亲自为我倒茶,接着又在茶海上接水、烧水,一整套动作非常娴熟。接着,他就打开了话茬,问我这一路的情况,接着我们就聊起了这本回忆录。他告诉我这本回忆录想要记录他这半生的故事,他如何从农村少年成长为当地知名的企业家,他也很乐意把自己创业的经验分享给其他人。他的健谈,很快就打消了我先前的顾虑。
很快,我的同事也赶到现场,我们就开始了正式的访谈。访谈期间,卫总经常是靠在椅子上,神情总是很放松,像是记忆长线的牵引下,已经飞回了他的童年。他似乎不太满意自己的童年,因为那时的他缺乏安全感,也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他珍惜那些弥足珍贵的瞬间,却分外讨厌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由于临近中午,我们只简单聊了一阵,但关系似乎已亲近了几分,他也露出了笑意,招呼我们在他办公室里吃饭。午餐只有一荤一素两个小菜,看得出来,这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趁着吃饭的空挡,他又讲述了许多对回忆录的构想。我不禁感慨虽然科技让沟通变得更为简便,但人依旧有着强烈的倾述需求。
午饭过后,我们没有休息,用过饭后的水果,便又开始聊天。卫总的办公室采光很好,隔着窗帘也知道外面是个大晴天,这样晴朗的日子让心情也有些愉悦。卫总的话匣子也渐渐打开了,给我们讲了很多故事,他经常是惬意地靠在沙发椅上,但只要茶杯空了,他就立刻直起身,殷勤地为我们沏茶,有时讲的激动了,他会正襟危坐,握紧拳头,讲到一些时刻,他又会一拍桌子,助长气势一般。
印象最深就是他临危受命,为集团的子公司追讨货款三百三十万的故事。那时的他尚还年轻,胆识过人,带着几名同事直奔欠债公司,目的是一探究竟。这一去,才知道对方竟是一个蓄谋已久的诈骗团伙。可当时还不知道对方头目杨森居然是名惯犯,在公安系统里也榜上有名,作案多年,从没有留下犯罪证据。
卫总等人并没有被对方的气势震住,他们先是稳住了对方。接着,经过长时间缜密思考,理清了当时掌握的所有线索,竟然已经分析出对方作案的手法,而且认准了案件的关键人物并非头目杨森,而是在其中负责牵线搭桥的小王。只可惜他们没有掌握任何实质证据,以至于报案的时候,公安都不予以受理。
卫总倒也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甚至卫总作势就要向对方下跪,请求警方看在这笔巨款的份上,同意立案侦查。得到警方的支持以后,卫总等人展开了与杨森一伙的周旋,他们先是要求与杨森和小王见面,当场就摊了牌,让对方乱了阵脚,但对方人多,就在即将爆发混战之际,警方拍马赶到。
在混乱之中,卫总要求警方将小王带回去省去,这让已经暴跳如雷的杨森有些措手不及。在陌生之地,得罪了当地的地头蛇,这让卫总等人有些胆怵。卫总又巧施一计,离间了杨森和小王,让他们互相猜疑,最后杨森这狡猾的狐狸也入了狱,但他却不以为然,仍准备故技重施,想要赖掉这笔货款。
随后,卫总与杨森展开了长达六个月左右的交锋,中间有过好几次的谈判,杨森是软硬兼施,卫总是据理力争。面对杨森的威胁,卫总谎称自己是昆山警方的卧底,压了杨森一头,又利用警方收容审查这一制度,终于让杨森服了软,终于把吞掉的货款吐了出来。那些栽在杨森手里的商人不下一二十人,他从来没有还过钱,这一次竟然将卫总的钱基本还清,让当地知情人都有些错愕。
故事讲到这里,听众都有些错愕。卫总却笑着说,他当年为了这个案子,暴瘦了十几斤,可见他为此费了多少心神,他这时在我眼前更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让我又重新领会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事在人为,一个敢爱敢恨,有担当、有抱负的企业家高大形象顿时站立在我眼前。
作家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卫总在人海浮沉多年,得意有时,示意有时,悲伤有时,欢快亦有时,但他仍旧满怀雄心壮志,要将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传递给后辈,让他们既知人事之艰难,又有排除万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