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过去10年的工作经历中,做过许多“不务正业”的事情。它们并没有给我当下带来物质上的任何提升,却极大开拓了我的认知眼界和能力边界。
而这些好处,都反哺到几年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成为我能力价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比如我曾经提到过,4年前我就研究过虚拟偶像,还专门写了一份PPT来向公司的同事和客户介绍什么是虚拟偶像。
做这件事的契机,是我去日本旅游时无意间看到的一个现象。
有一天,我发现许多日本年轻人对着大屏幕里一个二次元卡通小姐姐尖叫打call,那种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有些粉丝见到偶像。
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在网上搜寻了一些相关资料,才知道这个叫虚拟偶像。我看到的那个二次元小姐姐是第一代虚拟偶像,名叫初音未来。
它起源于一款日本的专业音乐制作软件。当年企业为了卖这款软件,专门制作了初音未来这个虚拟形象,然后让大家用这个软件来给初音未来配音。
这其实是一个营销操作。
在初音未来出现之前,这款音乐软件太过于专业,学习门槛很高,普通人很难提起兴趣去使用。
但初音未来出现后,一切都变了。
无数日本宅男为了让心爱的虚拟偶像能唱自己写的歌,克服重重困难去学习使用这款软件。而网上也开始涌现出各种初音未来的音乐MV,那全都是消费者自己制作的。
于是本来难卖的音乐软件,一夜之间全部脱销。虚拟偶像借此一炮而红,成为一个流行现象。
就是这么个来龙去脉,我从头到尾研究了一番,并延展出来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把虚拟偶像作为商业营销的一部分,出现在各大品牌广告中。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无心插柳的现象。但深究下去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曲线救国的策略。
我卖一个专业的音乐软件卖不出去,那就创造一个虚拟偶像来让用户沉迷其中,让他们主动去购买和学习软件;
类似的,我现在卖一个投影仪,但在技术层面它和市面上其他投影仪没有什么区别,这就很难卖。
但我告诉你拥有这个投影仪之后,你可以和女朋友天天在家看电影,享受浪漫的二人时光。这不仅是一台投影仪,更是一个私密的家庭影院,这就不一样了。
再比如,腾讯当年推广微信支付的时候,并没有到处打广告让消费者用微信绑定银行卡,而是创造了春节在微信里发红包这个场景。于是许多人为了发红包,自动在微信上绑定了银行卡。
微信用这个巧方法,打了支付宝一个措手不及。
当我想达到目的A时发现很困难,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插入目的B。而一旦完成了目的B,目的A也会自动完成。
这就叫曲线救国。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设置目的B,使它一旦完成以后,目的A也能顺其自然地完成,这是需要动脑筋去想的。
3个简单易行的小建议
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20%时间”
本来这些和我平时做的工作八竿子打不着,但启发了我的诸多思考,把这个思路运用在许多具体的工作场景中。
甚至就连单单分析虚拟偶像的这个过程,也给我带来不少启发。
比如我分析事物的逻辑得到了巨大提高。做完那份虚拟偶像的PPT之后,我重新审视了一遍,发现我已经不自觉地按照一个严密的思维框架在思考:
这是个什么现象?
这个现象起源于哪里?
这个现象发展到如今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这个现象之所以流行,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这个现象有哪些可以被我们运用?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限制条件?
这个现象未来会呈现出哪些变化?
在这个思考框架里,有2条逻辑线。第一条是时间逻辑线:过去-现在-未来;第二条是推理逻辑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当我熟练了这个思路,去分析任何事物都能很快上手。无论是向老板解释一个新的概念,还是去研究一个社会现象,甚至是做一段小范围的公众演讲,全都得心应手。
而以上所有这些收获,我花了多长时间去获得呢?
答案是,2个小时。
我只花了工作业余时间的2个小时,完成了一份虚拟偶像的研究PPT,就得出这么多经验体会,帮我未来的工作节省了几百个小时的时间。
这就是20%时间效应的最佳证明。
而这只是我众多工作经历中的一段小插曲,却比那些80%的时间带给我的成长要大得多。
以至于后来我在面试跳槽的时候,经常把这段经历拿出来和面试官分享。从这件小事延伸出源源不断的思考,比简历上那些千篇一律的工作经历要有价值的多。
找到属于自己的20%时间,发挥你的自主能动性,去做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最后积少成多,你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做?最后分享几个小建议,希望能够帮到你:
01 给自己的工作分类
你不必对每件工作都百分百上心。
这话乍一听有点违和,但细想想,有它的道理。
比如交差类的工作,做好了和做差了没有大差别,并且你很难从中收获成长。这样的工作就不要钻牛角尖,终极目标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创造性的工作,就需要你独立思考,提出建设性意见。你能从工作本身吸收新知和灵感,未来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的工作就值得花大力气做好。
例如搭建一项新业务的基础框架,某一项工作的底层方法论构建,对公司新员工的系统培训等等。
所以,请给自己的日常工作分分类。
想象自己是一个投资人,你的时间精力就是投资筹码,你会怎么分配它们?
02 以兴趣开头,用自律结尾
前面我提到Google的20%制度,重点不是鼓励员工花20%时间去想新东西,而是后面的,公司需要你先做一个产品原型出来,再决定要不要支持你。
这是一种很好的措施,挡住了那些三分钟热度的人,真正筛选出有想法还有行动力的人才。
我经常收到不同人的提问,说自己有个很好的创业想法,兴冲冲跑过来告诉我,然后问我:“该怎么实现它?”
我很无奈,我怎么知道你要怎么实现它?
“有想法”这件事就像生孩子,既要管生还要管养,只管生不管养的都是不负责的父母。
为此,你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自律时间表,慢慢孵化你的想法,把它付诸行动。
比如,每天花3分钟在脑子里打磨这个想法,有没有漏洞,有没有缺点,有没有其他人做过?
再比如,列出一个简单的计划,实践这个想法的第一步是做什么,为此需要得到什么资源?
又比如,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聊这个想法,听听别人的意见,再回来琢磨和修改。
以上这些,都不会占据你太多工作时间。坚持每天抽出20%的时间去做,积少成多,你会发现巨大改变。
想的时候可以天马行空,做的时候一定要约束自己。这就是自律。
03 深呼吸,停下来
越是忙碌的人,越没有核心竞争力。
因为疲于奔命的工作会让人停止思考,每天被鸡毛蒜皮的小事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就变成只会动手不会动脑的机器。
一个人身上独特的闪光点,一定首先来自于他的见识,观点和想法。有了这些东西,再转化成行动和执行力,而不是反过来。
所以无论多忙碌,你都要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时间。关上电脑,关上手机,走到户外去,深呼吸,停下来。
把刷抖音的时间,玩游戏的时间,看剧追综艺的时间,抽离一些出来去读一两本书,找有经验有见识的人聊天,甚至找个地方冥想。
用这些方式重启大脑,你才能重新出发。
找到自己的20%时间,实际上是给自己创造独立思考的时空。你不会一辈子呆在一家公司,你的工作经历里一定要有这些特别的东西,才能让你与众不同。
请相信现在播下的种,未来一定会长出美丽的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