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奥托·纽拉特,曾经提出一条木船的隐喻,这条船上某些木板已经腐烂,最好的方式是靠岸后更换木板,但若船不能靠岸呢?我们依然需要假设某块木板没有腐烂,然后站在这块木板上对其他木板进行更换。
这就像我们需要检验某些假设,而把其他假设看做是固定的,基础的;最后这些基础假设需要在另一个实验中接受检验,这时他们被认为是或然的,可选的。任何复杂的推理体系都不可能建立起逻辑的连贯性,除非假设一些推理的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内容连贯性和整个体系本身都值得怀疑。
前者是模因评估的纽拉特项目,阐述递归性的同时,提供一种方法论;后者系年轻有为的哥德尔,在25岁时提出的不完备性定理,指出任何推理体系和原理都是不连贯的,值得推敲的,这是需要对模因进行评估的基石。
模因是构建文化的指令,在我们接受文化熏陶和学科教育时,就不可避免地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要认识到模因对我们的影响和毒害,就绕不开一切科学的起源——二元认知论。而《意识光谱》博众家之所长,集心理学、心理疗法、神秘主义和世界宗教四者之大成,将东西方理论融合成“大统一”理论,开启一场独一无二的关于人类认同的探讨,并提供解释宇宙万物的框架——意识光谱模型。
《意识光谱》的作者是美国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出生于1949年,大学主攻医学,研究生读生物化学,24岁时辍学开始写作。当时由于缺乏机构资助,肯·威尔伯通过在饭店当洗碗工,完成了长篇巨著《意识光谱》的撰写。历时3年磨练,被33家出版社拒绝发行,但是一经问世就震惊世人,被誉为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
(一)认知与实相
《圣经·创世纪》中“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17世纪时,宗教和主观哲学是唯一发展成熟的思想体系,人类对于自然的客观观察却依然杂乱无章;但是,在这之前300年里,欧洲人不满足于神圣游戏中被动的人质角色,开始向着上千种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并逐渐孕育出影响力最强的二元论思维。
纯粹的二元论是一切科学的起源,孕育了包括将宇宙万物分割为主观与客观的西方哲学,实相与谬误的逻辑学,善良与邪恶的伦理学,表象与本质的认识论等等。在唤醒符合化认知之后,宇宙万物中的客观与主观、认知者与知识、思索者与思想就产生了一道分界线。
这条潜在分界线促使二元论认知存在深不可测的矛盾性:就像眼睛可以看到全世界,却看不到它自身;手指可以触碰任何事物,却触碰不到这根手指的指尖。这种现象在物质世界里,称为“测不准定理”,在精神世界里,则是“不完备性定理”。
近代以来,二元论已经暴露了其局限性。其中《重塑大脑,重塑人生》中的观点已经达成普遍共识,并有利推翻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非物质心智每一次想象都会留下物质的痕迹,每一个想法都会在微小层次上改变大脑突触的生理状态。
二元论和符号化认知既是科学和哲学的亮点,也是盲点。它是灿烂丰富的符号化地图,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却不能混淆为实相。
那么实相是什么呢?肯·威尔伯认为,实相就是“非二元”、“非符号化”的意识,是印度教中的梵天,是佛教的空性,是神、是道、是法身。觉知“实相”需躬行,有所领悟后,却又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相包含所有概念,又不被概念所掌控。
(二)时间、空间与客观对象
《恋爱的终结》中萨拉有句哲理:“永恒不是时间的延续,而是根本没有时间”。就像数学世界里没有边界、没有宽度、不占空间的奇异点。
从永恒的观点来看,一切时间都是绝对的“现在”:任何过去的证据都只存在于现在,而任何相信未来的理由,也只存在于现在。在真正的过去发生之时,那并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当真正的未来来临之时,那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因此我们所能意识到的唯一时间只有当下的时刻,是包含了记忆中的过去和期望中的未来的当下。
正如对于无限而言,一切空间都是“此处”:因为无限包容一切,既没有对立面,也不会立足于任何东西旁边,更不存在任何边界。它是无空间、无尺寸、无延展、无维度的呈现于空间中每一个单独的点上。因此是绝对的“此处”。就好像《华严经》的“事事本无碍”,无限与有限之间并无障碍。
空间并不是虚无,而是围绕或者包住客观对象的东西,它无法脱离客观对象而存在;而另一方面,客观对象必须被空间包住。因此,空间与客观对象是一体的。此外,持续性或时间对客观对象的存在也是必需的;因为没有持续性的话,也就不存在能够持久的东西。不存在持久的东西,时间亦不复存在。
因此,时间、空间与客观对象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这三者中任何一种的非真实性都会意指其他两者的非真实性。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只是一种幻觉。那么,客观对象也是幻觉。正是“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
(三)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实际的好处?
一定有同学吐槽,这篇文章神神叨叨的在说些什么?《意识光谱》这本书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哪里值得阅读?
通过浅尝辄止地讲述二元认知论和实相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时间、空间和客观对象的不真实性,我们才能引出肯·威尔伯的意识模型,它将意识像光谱一样分为四大阶层三个带区:灵性层、超个人带、存在阶层、生物社会带、自我阶层、哲学带、阴影层,每一谱系跃迁到上一个谱系,都会涉及不同层级的二元论压抑投射,带来自我认同的窄化。
灵性层,即宇宙大心,是一种无时间、无空间、无概念、非二元化、绝对主观的纯粹的机体意识。而初级二元论的出现,使得心智被切断,非二元对立性被压抑,然后被投射为机体与环境的对立,于是产生了存在阶层:从非二元对立到二元对立,从永恒到时间,从无限到空间,从绝对主观到主客观对立的世界,以及从宇宙认同到个人认同。
过于认同机体与环境的分离,会带来对存在的焦虑和死亡的恐惧,人类无法接受死亡而加以逃避时,就会被当下抛离,掉入时间中,掉入了一场为了未来的赛跑之中,并尝试逃避无时间之时刻中的死亡。存在于时间中的人类,再也无法在当下快活地活着了,因为他必须活在明天。
存在意识是受到了内部和外部、过去与未来(初、次级二元论)基本分割的污染的机体意识,此时仍然是完整的、自治的人马意识。
三级二元论的出现,人马就被打破了:人类在逃离死亡时,放弃了肉身,认同自我,出现了肉体与心灵的分离,使得人类来到自我阶层。被迫放弃非二元和机体意识的人类,将记忆的概念、符号与实相混淆,退避到暂时、线性、纯二元的认知模式中。在生物社会带,我们掌握生活语言,接受一切社会惯例,了解已经达成共识的概念化的“实相”。
但是在语言交流中,受其自身的限制,很容易产生某种混乱,或者说是语言困境和悖论。这种类型的混乱和错误给个体留下了扭曲的自我形象,在试图让自我形象变得可以接受时,我们就毫无知觉地带上了“人格面具”;而那些被否认的,被疏远的,且被投射的自我的各个方面将被成为“阴影”。
人类在自我之间强加了一种二元论,并进一步分割,压抑了自我的统一,投射成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对立,此时意识阶层来到阴影层。我们不再感觉那些阴影包含的品质属于自我的一部分,并将自身能量投射到外部世界,心灵能量被瓦解,完整性遭到割裂,统一性受到抑制,很容易产生人格分裂类神经症。
每个阶层都是由特定的二元对立的抑制和投射产生,带来认同的窄化,存在特定的无意识过程,独具病态集合、能量瓦解和异化。只有认识到这种历史的幻觉,才能真正从二元论认知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强大的自我治愈能力。
这本书确实有点烧脑,但是关注灵性成长的人们不可错过。毕竟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寻找答案的旅行,何必拒绝沿途的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