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海灵格《谁在我家》和《爱的序位》
我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抽空时间完读了海灵格的《谁在我家》和《爱的序位》,海灵格对“看”和“洞见”的阐释使我很受启发,我摘抄如下对我有启发的几个小段:
获得内在洞见经验的首要条件是一颗没有意图的心,当我们放下自身的企图,即便是良善的企图,就能清楚地看见我们所舍弃的是什么。就好像我们做了一个选择,而经验显示出,即使是出自于最好的企图却也经常出差错。目的绝不能代替洞见。获得这种内在洞见经验的次要条件是无所畏惧。当我们害怕可能展示出来的真相是,我们便如同带上了眼罩,将会视而不见。当我们说出自己之所见是,如果我们畏惧别人可能会怎么想,或者怎么说,那么我们将会封闭自己,而无法进一步地观察。没有意图以及无所畏惧的自由,使人得以和真相的本然达至可能的和谐,甚至得以和真相可怕的,压倒性的,恐怖的一面达至和谐。第一种自由是愚笨。第二种自由是懊悔。第三种自由是洞察。
很多人自以为在寻找他们灵魂的真相,却有所不知,是他们内心中那更伟大的灵魂在思考及寻找。好比大自然一样,更伟大的灵魂允许很多的误差,但却可以将那些胆敢违反自然真相的人,轻易地复归原处。而对于那些允许更伟大的灵魂在他们内心思考的人,更伟大的灵魂反过来会允许他们些许的自由,去帮助他们,正如流水帮助游泳者,若他顺应水势,与流水化作一体,便能以共同的力量达至彼岸。
.......
过来不久,他问一个须发皆白的哲人:你是怎么帮助其他人的?很多人到你这里来征求意见,虽然你对他们的事并不了解多少哦,可是他们走的时候却都感觉到好了很多。
哲人答道:当人们丧失勇气不想继续向前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知识; 问题在于,他们需要勇气的时候,他们却想得到安全,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却要寻找自由。他们只不过是在兜圈子。一个哲人要看透表象和幻象。他放松自己,静待有益的信息出现,就像张帆启航的小船等待风儿一样。当人们来寻求帮助是,哲人只不过在等候来访者自己决定何去何从,如果有了答案,那么双方都会为之有所收获,因为大家都在接收信息。
然后哲人又说:坐在那里等待是不用费什么力气的。
实验科学和现象学的探索途径
有两种活动使我们获得洞见。一种活动是开放向外的,是要理解并掌握目前尚且未知的世界,这是一种科学的探索。这种实践活动努力改造保护以及丰富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命,它的成就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我们在向外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够止步思考,不再只专注于某些已经掌握的特定事物上,而是把注意力朝向更大的整体,这样我们便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吸收更多知识,这就是另一种探索的活动。当我们从容地投身在这种活动中,例如面对一片山水,一件任务或是一项难题是,便能够察觉到我们的注意力在同一时间是既充实亦虚空的。我们首先要超越个别事物,才能置身于更丰富充实的整体中。在向外探索的活动中我们止步思考,才可以应对更大整体的广袤无边及繁杂多元。
这一种“先止步,后退守”的探索活动,我称之为现象学的活动。它拥有别于开放向外的求知活动,它引发出另一种洞见。虽然如此,这两种求知活动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向外探索的实验科学求知活动当中,有时也要止步,将目光由细微转为广阔,由近转向远。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检验从现象学所获得的洞见的正确性。
过程
当一个人处于现象学的求知途径中,便是让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里,既不选择亦不偏好。这种求知途径所要求的是有一种迈向虚空的精神状态,放弃已有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内心活动,而且不论他是否有关情感,抑制力或判断力的元素,也都要一并放掉。当中得注意力应是流动的,既有所指向亦无所指向,既有企图亦漫无目的,同时是既集中又扩散的。
现象学的态度所要求的是一种无为的警觉应对状态。这种警觉驱使我们置身于高度的感知意愿和强大的能力之中。谁能把持这份警觉,片刻之后,便能体验到那多样化的差异如何融合集聚于一个中心,并与刹那间认知到一种关联性,系统性,一个真相,或是索要采取的下一个步骤。这份洞见仿佛有神来之笔,一般而言是不常出现的。
舍弃
以这种方法获得内在洞见经验的首要条件是一颗没有意图的心。我们的意图会迫使我们将自己的观点置于真相之上,或者会根据我们先入为主的概念去改变事实真相,或者是去影响或说服他人。一旦带有某种目的,我们便会表现出好像我们试凌驾于真相之上,似乎真相是我们仔细检视的客体对象,但相反地,事实上真相才是仔细检视我们的主体。当我们放下自身的企图是,即便是良善的企图,就能清楚地看见我们所舍弃的是什么。就好像我们做了一个选择,而经验显示出,即使是处于最好的企图却也经常出差错。目的绝不能代替洞见。
勇敢
获得这种弄内在洞见经验的次要条件是无所畏惧。当我们害怕可能展示出来的真相时,我们便如同带上了眼罩,将会视而不见。当我们说出自己之所见时,如果我们畏惧别人可能会怎么想,或是怎么说,那么我们将会封闭自己,而无法进一步地观察。而当一个辅导者或治疗时害怕去面对当事人的真相是,例如无法面对当事人已来日不多之事实,那么他将无法应付当事人之真相,而且会让当事人产生相对的不信任,甚至会被当事人所害怕。
哲学的现象学和良知
最主要的本质,是永远无法“全部”呈现出来的,它裹藏在神秘领域之中,就好比存在于虚无中。良知内每一种不同的功用是被不同的情感,或清白或罪恶,所引导和支配的。更加重要的是被感受和被隐藏的良知之间的不同。我们会依从被感受到的良知,而E区抗拒被隐藏的良知。纵使在被感受的良知层面,我们自觉清白,但在被隐藏的良知层面,却仍能洞识这项行为的罪恶。两种良知的矛盾便是每一个悲剧的基础,基本上也是每一个家庭悲剧的起因。它会引发悲剧性的牵连纠葛,在家庭中导致重病意外或者自杀。这种矛盾也导致很多伴侣关系的悲剧结局,例如男女双方虽然有无比的爱,但他们的关系缺额仍然会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