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发誓以后再也不做班级评定员了。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几天,我们学校开始了每年一评的助学金资格,先由班级评定员将递交申请的同学按照贫困程度初步排序,然后由学校挑选最终的助学金获得者。
因为没有申请助学金,我就成了班级评定员的其中之一。从大一的时候,我就不喜欢评定员这个被“委托重任”的存在,不仅我不喜欢,其他同学也是如此。申请助学金的同学会觉得你在偷窥人家埋藏在心里的隐私,其他评定员则觉得你会故意将关系好的同学排在前面。
不和就是这样闹起来的。我和其他五名同学作为班级选出来的评定员,看完班里所有人的申请做排序时,发现有几个同学的家庭情况呈现在纸上是差不多的。几个人纠结万分,一时不知如何将剩下的几个人怎样排序。
“我觉得佳慧平时穿的看着不像贫困生。”有个同学提议将佳慧放在最后一个。
“其实外观打扮跟家庭情况没有很大关系吧。”处于讨论的目的,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同学向我挑挑眉毛,“怎么?难不成佳慧说评上了要请你吃饭?”
我一时脸涨得通红,之前确实有同学发消息说希望我能帮助他将排名靠前一些。我只能婉言回绝,还是要看评定小组所有人讨论做出最后的结果。这个同学跟其他几个人继续讨论,“每天都打扮地跟要去约会似的,还说自己是贫困生申请助学金,装装样子都不愿意装。这样的人凭什么得助学金?”
在同学的小声嘀咕中,我瞬间就像个被置于大街上行刑的人,面对着台下观众的指指点点。那些疑问句暗讽我接受“贿赂”,大家都抱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做着不公平的判断。
2.
不知从何时起,奖学金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所有人都想起争一争,骗一骗。助学金评选则“荣升”大学注水太多的评选之一。尤其是贫困生拿了助学金之后买品牌护肤品,买耐克,买iphone手机的听闻更是博人眼球。去知乎上搜索助学金,推送“大学里的助学金争夺是不是很恶心?”映入眼帘。所以,按照这个逻辑,那些好好打扮自己都是有钱人,都不配申请助学金吗?
我挺难过的,给一个学姐发消息,吐槽班级贫困生评议员简直就是出力不讨好。与学姐在一个文学类社团认识,她成绩优异,才华出众,参加征文类比赛获奖良多。因为是英语专业的,所以她一直梦想着出国留学,在我心中学姐就是女神的存在。
我俩坐在操场上,我难过地问学姐:“那些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女孩子就不配申请奖学金吗?”
学姐淡淡地回忆大学三年的经历。
后来我才知道学姐才是那个“隐藏”最好的人。
大一时她也递交过助学金申请,并且评上了。但随即就有同学议论:看她平时穿的衣服,怎么可能会是贫困生呢。
但学姐确实家里并不富裕,单亲家庭出身的她还有一个弟弟,学姐高中时就开始了一边学习一边在餐厅打工的生活,希望能帮妈妈分担一些生活的劳累。农村出身的她自然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她珍惜自己有读书机会,从小学到大学用成绩的优异回应看似不公平的出身。
高中暑假在一家化妆品店里打工时,她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了,她有点惨淡地说:“第一个月我打扮地灰头土脸,业绩真的很差。”
因为各种兼职,她不得出门前稍微地打扮一下自己,才算是适应这个社会。而那些看起来昂贵的衣服无一不是她几十块钱从淘宝上一件一件挑选的。
“也许优秀起来,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不那么廉价。”
她从未买过任何奢侈品,只有作为一个女孩子对外表的那一点在意,只有工作时着装合适对人的尊重,难道她那些付诸纸端的家庭情况就是撒谎吗?
3.
大学的助学金没有硬性标准作为参考,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定式思维:打扮得好看的一定不是贫困生;去兼职的一定不需要助学金资助;英语发音那么好一定不是农村来的贫困生。
所有定式加起来就是即使没钱,也要家庭情况写惨点,碰碰运气,“钱是白来的,不要白不要啊。”
想起高中的一篇材料作文:正常的厕所旁边排着长队,应急厕所的一边却无一人,内急不内急别人不知道,但是自己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清楚。
我讨厌拿助学金买名牌衣服、化妆品,买iPhone的人,但是我并不讨厌打扮得令人感到舒服的同学。
高中时候,同桌在下课时悄悄告诉我,她把贫困生资格让给了另外一个同学。我当时惊讶得一个劲儿骂她傻。同桌平时穿着朴素,学习也努力,平时的本子要用到没有空白才算作废,以至于与她同桌了一年我以为她的家庭很贫困,所以才会那么节约。
然而实际上,比起班里的大多数贫困生,同桌家庭算是小康的水平。看我盯着她的衣服,她解释说,父母从小过惯了穷日子,从小就教育她养成节约的习惯,所以她一直穿堂姐们穿剩下的衣服。
我至今记得同桌面对我的疑问说:“助学金应该评给真正贫困的人啊。”
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说明我的同学有多高尚,只是不想所有的贫困生就像被贴上标签的瓶子,被置于柜子得某一层,一旦与我们的惯常认识有一点不同,就成了规则的破坏者。
4.
大学里的助学金为贫困生而设立,本就应该发到真正需要的同学手里。3000元,在某些地区是一个大学生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但无论怎么评都看似不公平,难以形成一个标准。
可我身边的女孩儿,她们打扮自己有时是因为工作需要,有时候是害怕被批评灰头土气。就因为对外表的关注,他们被排除了这个标准之外,连一丝辩驳的余地都没有。
她们就如绝境中的玫瑰花,保留着对生活热情的底色,想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可是总有人议论:你是贫困生,你怎么配呢?
一个女孩儿内心的那点体面瞬间土崩瓦解。那些议论与冷暴力一样,带着不由分说与不动声色的强迫力。我也曾是个贫困生,极其不自信,尤其是看着身边的城市女孩儿打扮得靓丽动人,而自己身上的短袖已经穿了几年,如同一只白天鹅中的丑小鸭,局促地搓搓手。
这不是虚荣,是一个女孩子天生对美的追求,是她内心那点自卑感最后的壁垒。
我们这些贫困生从未名牌,从未买过奢侈品 只是想用最廉价的钱把自己包装得也不至于在人群里自行惭愧。
如果判断贫困生的标准并非全部取决于着装外貌,如果要求所有的贫困生都蓬头垢面,这的标准显然是不恰当的。
所以,请不要用单一的标准来看待贫困生。一个人如果因为着装低调就被店员给予态度的傲慢,是店员的鄙视链。那一个人衣服整洁大方被判断不是贫困生,也是判断者的片面。
我们真的害怕时时刻刻被人提醒:贫困生是你们的标识。你们只能拮据,只能自卑,与优秀毫无关系。
文/小花卷
图/网络
我是小花卷,心里住着大侠,笔下种植鲜花。
喜欢我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