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一个人在家,贪婪的睡了长长的一觉,起床后买菜为晚餐做准备。
走在路上,一辆拉有快递的电动三轮从身边驰过开向党校的大坡,速度很快,在下坡的半道上快递从车厢顶调皮的掉了下来,车在快递不远处停下,旁边路过的行人像商量好了一样,默默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然后各有各的路,我慢慢的走近同时好奇,都有一会了,快递员怎么还不下来捡这份掉落的快递?当我走到掉落快递的旁边捡起它时,快递员仍是没有下车,当我走到快递车旁时才看到,快递员一头大汗的在弄着手刹
快递递给小哥的那一刻,想到了前天处理孩子因看课外书耽误写作业的事情。孩子犯了错误,我们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情,开始批评、指责、讲道理,看起来我们做的都对,积极解决问题,但我们会发现这样越处理孩子越叛逆,越处理自己火气越大?很多时候孩子出现了问题,做为家长的我们都想着赶快处理,越早处理越好,处理晚了问题就会升级,后面想处理都来不及了。像不像此时的快递小哥?快递掉了,我要赶快下去捡。车在下坡的半中腰,不够平坦的路面,超重的货物,此时此刻,车子停都停不住,我也要在这里下去把货捡起来,折腾了半天,车子也无法停住,货物也无法捡起。其实只要稍向右开一点便可拐到旁边幼儿园门前稍平缓的空地停下,即便不行,右边的大树下也有一处平地。
解决孩子的问题有时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当你没有想好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不妨先放一下,抬起头,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把自己的注意力扩散一些,心里有了想法再行动,时间、效果也许比上来直接就解决更好;或者,如果不是触及安全、底线、规则的事情,你也可以多等等,等到孩子承担了相应的后果,乖乖的主动来找你求助,这时你的意见不用吵他也全盘接收。
近期在读《微教育》一书,更加感受到:教育不是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才出现,而应该是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可以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事事是案例、处处是学校、人人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