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ICPS的思考维度的时候,背后发凉,这哪里是针对孩子啊,我们成年人也很受用的。我们都是搞不清楚状态的,比如部分和整体,我们情绪上是没有区分的,比如一件事没有做好,就整个敌对的情绪就出来了。
以下资料都是从网上搜出来的,零碎记录,如果您也有相关的信息,可以一起讨论。
我能解决问题 ICPS (I Can Problem Solve)
心理专家 默娜·B.舒尔 认为无论是一个5岁孩子想与同伴争抢玩具,一个16岁孩子想追求心爱的女孩,还是一个30岁的成人想在公司竞争中获得提拔,都是在面临一个同样的处境——“如何解决问题?”,具体怎么做其实并无定数,关键在于以一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思考。
五个维度训练方法:
1、是/非
2、这个/那个
3、先/后
4、异/同
5、部分/整体
以下是ICPS方法的应用过程:
1字词训练
一类是逻辑词,比如“因为/所以”“如果/那么”。不要以为只有2岁的孩子需要这个训练,观察一下,10来岁的孩子,甚至成年人日常都很少完整使用这类词汇。
有时是为了省事,但省着省着就连脑子一起省了,思维模糊,逻辑混乱。比如一个人评论“老人带的孩子都很娇气”,至少加上个“部分”吧。
一类是情绪词,因为此方法重在帮助孩子们解决与人相处时碰见的问题,人和人相处很多时候谈的就不是事儿,而是情绪。
年幼的孩子知道“开心/伤心/生气”就可以了,随着年龄增长还要逐步熟悉“沮丧/嫉妒/骄傲”等更复杂的人类情绪。
这个训练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使用这些词语的时机,并且刻意加重语气。聊天,读绘本,看电视都有大把机会。
你洗手之后我再给你吃饼干。
我们先吃饭,再去玩滑梯。
小熊哭了,他很伤心。
当然对于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玩游戏,针对儿子的情况我和他玩了很多次“相同/不同“的游戏。
宝贝,咱们来个“相同/不同”的游戏吧。
我在举手,现在我又举手了,我刚刚做了两件相同的事儿,举手。
现在我要做不同的事儿了。我拍了下脑袋,拍脑袋和举手是不同的事儿。
下面该你了,现在我举手,请你做一件相同的事儿。(儿子快活的举手),很好,我们在做相同的事儿,接下来你可不可以做一件不同的事儿。
这一步熟悉后,开始引入“同时”的概念。
宝贝,我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我可以****同时****举手和跳。你可以吗?
可以(儿子迅速模仿我)
接下来,你可以想两件不能同时做的事儿吗?比如你不能同时举手和揪耳朵。
然后你还可以想出更多的吗?
当然,具体情境要比以上复杂的多,由于儿子年龄太小,很多环节需要多次重复(如果4岁以上的孩子接受度会更高)即便是这样,经过大概一个多月有意无意的渗透,之后只要我提到这两个词,儿子就会一副“我懂你”的兴奋表情,我知道,目标GET。
2 讨论感受
首先鼓励孩子谈自己的感受,吃了饼干开心吗?不让你看电视伤心吗?被小朋友推倒了生气吗?孩子是天生有识别情绪的能力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把情绪和语言联系起来。
接着开始抓住机会谈自己的感受,即便孩子6岁前很难真正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他们的正常状态,家长也还是需要随时表态,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感受“之间的联系。
关键是使用语言,打他一顿和各种数落都不如明确告诉孩子“老妈很生 气”!
3进入解决问题的对话
从解决我儿子总是打断我与别人的交谈这件事来说吧。
之前我的做法要么是对他的尖叫充耳不闻,实在受不了就朝他嚷嚷“你别叫了”,末了还补上一句“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大人说话小孩不要吵!”
现在我的做法是:
“我可以同时和你说又和阿姨说话吗?”(提示思考事实)
“我和阿姨说话时你打断我,你觉得我会有什么感觉?”(提示思考感受)
“我知道你想和我玩,当我和阿姨说完之后,我会听你说的。现在你能想点不同的事情来做吗?这样我们都会很开心”(提示思考行动)
即便有时候他会故意和我唱反调,比如回答“可以同时说话”,或者一直沉默,但我发现只要把这个程序完整的走完,他还是能安静下来,大多数时候都会愿意等待。
那么总结一下ICPS的特点
****ICPS不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比如告诉他“不要吵”“不要在墙上画画’“不要抢东西”,即便是很耐心去解释,这样吵显得没礼貌啊,在墙上画画擦不掉啊,要学会分享啊,其实都是在替孩子思考。
人啊,无论是5岁还是50岁,都需要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
****ICPS只强调事实和感受,不评价
因为事实和感受都是确定的,以这个为基础的思考才不会偏离方向。但评价类的词,比如“乖”、“听话”、“懂事”都很难界定,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观察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关键特征就是能不以世俗评价为基础来思考问题。
比如最近易中天做节目,被大学生质问他当年明明不是历史专业的老师,却跑去百家讲坛讲历史,是“不务正业”,易中天很淡定的说,我是“不务专业”,首先行业没有正邪,然后人当然是可以掌握多门专业技能的。
****ICPS提示孩子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方向是双赢
很多时候年幼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是他的道德品质问题,只是他不知道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不知道优先选择能让大家都开心的方案。
比如一个孩子为了抢玩具打小朋友,你得让他思考除了打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得到玩具,而且不是父母直接给出方案,得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
****ICPS强调前期练习过程
引导孩子对解决问题进行思考的难点,是问题发生时往往是有情绪的,而他们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脑袋都不够用。
所以在心情好的时候通过日常对话和游戏进行拆解练习,在关键时刻才能一点就通。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拿着育儿专家给出的套路,在自己孩子身上却毫无效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