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渐变”为特点的结构原则
在结构原则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差异在于:一个强调统一,一个强调对比。中国传统音乐偏重于采用在统一基础上呈现对比的原则,常以渐变的方式来表现对比,讲求自、柔和的变化。
旋律发展手法方面,中国传统音乐较多采用以一首曲调为基础,用加花、添眼、换头、衍展等手法展开乐思,基本上是一种曲调在横向上逐渐变化。
以变奏曲、联曲体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曲式,结构布局的特点是强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逐步变化,展开乐思。
在较大型的音乐作品的速度布局中,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速度往往是由慢逐渐加快,板式由松变紧,大都采用“散一慢一中一快一(散)”的布局。中国传统音乐以无半音五声音阶为基础,各种调式不像大小调体系那样强调各音级的功能性,转调时,经常采用“变宫为角”(往上五度调转换)、“清角为宫”(往下五度调转换)的手法,过渡自然。
五、音高的定量和时值的定性相结合的多种记谱法
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国各族人民为了贮存和传达音乐信息,
创造了多种记谱法。大致可分为音位谱与指位谱两大系统,但是较为普遍的都是具有音高方面的定量记写和时值方面的定性记写相结合的特点。
在一些乐器的记谱法中,还可以体现“音过程”、音色、力度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在音高方面的定量观念的同时,亦表现出定性观念的在在。在音符时值方面,中国传统记谱法中,定量原则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多以定性的观念来标示音过程的时值尺度。这只能是间接地、局部地提供一些节奏信息的贮存,因此,在节奏韵律方面,尚需打谱演奏者自行揣摩。即使在一些注上了节奏记号的中国传统记谱法中,也没有更为细微的定量标志,
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记谱法,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相联系,由于师徒之间个体的传授,音高、时值以及音过程、音色、力度的变化等许多方面依靠于由口到口、由手到手、由眼到眼的直接交流,所以,记谱法作为一种学习行为中的记忆行为,仅起备忘作用,可以更多地采用定性原则,而以师徒间的直接传承来达到“定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亦与注重“写意”的美学原则有关,即:以形写意,以意为先;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不似而似,变实未变;崇尚一曲多姿,切忌千曲一面。因此,虽以定量原则有了一定的“量”的规定,但是同时又细定性观念演奏、演唱这以充分的再创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