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母案?理性在压抑中坍塌
案情回顾:轰动全国的北大弑母案案情发生在2016年2月14日,警方接到吴谢宇舅舅报警,随后在福州市晋安区桂山路172号的教师职工宿舍5座102单元住处内发现了被杀人谢天琴的尸体。令人震惊的是这位母亲的尸体被塑料薄膜完整包裹了将近100多层,并且每一层中还放入活性炭吸取味道,像个木乃伊,警方在房间发现装有远程摄像头。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以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则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可见原生家庭是会影响孩子的,影响他的人格和亲密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人是有生命真假体的,假自体隐藏了真自体,他就好比标签,利用外在来填补内在的空洞感。幸运的人从小能够在父母爱与理解的包围下成长,真假自体会逐渐融合最终统一,而不幸运的人,自身缺点和矛盾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宽容,加注父母不当的教育行为也很容易使心灵受到创伤,以至于他们往往为了讨好教育者,会发展成听顺乖巧的人,在久而久之不断的积累下,取悦教育者的假自体越来越不受控制,最终将会在很小的事情中,爆发真自体。早期吴谢宇在人人网上有写道小时候被母亲打过,他越哭母亲越打,侧面反应他母亲谢天琴对他在幼时有过较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这对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是无影响的。家庭教育家刘连华说: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记住情感教育永远大于道理教育。
在亲密关系里,痛苦的人在努力穿上一层层漂亮的外衣,幸福的人却一次次剥开了真实的自己。中国大多数的教育方式是打压式的,特别是教师子女,往往承受更大的打压。打压式教育并非对所有孩子都适用,不良的教育结果反馈是可怕的。我们都很清楚在建高楼前,需要的是坚固的地基,这样才有拔地而起的支撑,幼时所受的伤害,往往是在短期内难以自我修复的,吴谢宇在外人看来近乎完美的人设,恐怕是不断在自我压抑的情绪中伪装出来的。幼时面对最亲的人对自己施加的暴力,我相信他有那么一刻是愤怒的,而渴望的发泄被压制,安全感的缺乏,在恶魔与天使之间,终于爆发且冲破了伦理的底线杀死母亲。也杀死了假自体。
在一些线索中,值得注意的是吴谢宇有向好朋友孟川诉说过他在大学里很压抑,没有能说的朋友,想自杀。像他这么理智的人,告诉别人自己想自杀,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说明压抑的时间已经叠加到瓶颈口了,心理的小抑郁已经显露出来了。抑郁症并不全是日常可见的颓靡和自闭压抑,有不少的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里是开朗乐观的人。而一旦卸下面具,他们对于世界的感受是灰色的,或者根本没有一点颜色,这与我们所看到的是世界的斑斓大相径庭。如同一个黑洞,是无助与恐惧的,想抓住身边能够让他不再继续降落的东西,发现抓不到,只能任由自己。吴谢宇的压抑感来自申请出国留学复杂的流程和筹钱,在这过程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奔波。此时的他有根稻草可以抓住?是母亲谢天琴啊!而有着完美主义精神洁癖和强自尊心的她,屡次不肯收下救济金,也不支持吴谢宇出国。这对渴望出国留学的吴谢宇来说,不是相当于压垮了骆驼最后的稻草了吗?
在2015年上映的一部电影叫做《我杀了妈妈》,男主角贝尔与单亲母亲生活在一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叛逆期的到来,贝尔与母亲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他们之间的交流变成每日无穷无尽的争吵,他们互不相容又彼此交织,小到吃东西的样子大到人生的价值观,但贝尔还是爱着妈妈的。这跟吴谢宇的情况极其相似。据吴谢宇的同学反应,他在高中和大学每晚都要和妈妈通电话,他还曾多次在网上发:妈妈,我爱你这类的话。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最后男主并没有杀害妈妈,而现实中却有人杀害自己的母亲。分析下来看吴谢宇并不是冲动之下杀人,而是经过长期的计谋;2015年3,4月份正读大三的他以家中有事为由,退掉课程,并向某英语机构提前支取高分奖学金,6月底,吴谢宇在回福州前,购买各种刀具,防水塑料布,隔离服,购买活性炭等处理尸体,并以母亲名义为由向亲戚借钱。简直理智到令人惶恐,不由的想起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中的一段话:请告诉孩子们,真正的惩罚是会留在心里和记忆里面的,吞下的罪恶侵蚀着灵魂,不久之后,连那身体,连生命也都被吃尽了,请在那之前,请转达给父母们,来自一个幽灵的遗言。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一路紧逼者孩子考上个好大学就是教育的成功吗?从小不间断的各种补习班逼着孩子优秀就是成功吗?用暴力驯服孩子变乖巧就是教育的成功吗?中国功利化教育,标准化的考评形式,在升学过程中考高分就是王道,忽略了学生最重要的心理建设问题。中国教育的失败所在是奇缺对人性的关怀,对高低分者的不同差别对待。弱化了教育育人的本质。在众人面前完美的吴谢宇,是事后同学口中那个宁愿是自己杀了母亲也不愿相信是吴谢宇杀了他的母亲。如果说一个人的缺点是影子的话,那意味着不存在没有缺点的人,没有喜怒哀乐情绪变化的超理智者是令人恐惧的,那么吴谢宇是一个受教育成功者吗?我们只能承认表面上看他是成功了;保送北大,是校级的三好学生,廖凯源奖学金的获得者,有着优异的GRE成绩等等。但他本质上是失败的。那被压抑包裹的他犹如一躯华丽的空壳。内心早就是干枯了,他恐怕从未得到过过丝毫的温暖。
我由衷呼吁中国的应试教育不要打着心理和道德建设的空号。不仅在教育上要加强心理辅导。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对于各年龄段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我们也尤为不能够忽略。佛曰:一人犯罪则众生罪,因为心理问题而犯罪究竟与谁有关?来自教育?家庭?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