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懂得那么多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有人说这是没有培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人说缺乏自制力,毅力不够;解释很多,然而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因为“没有良好习惯,缺乏自制力”本身也是大道理。
今天,我想尝试去找出底层逻辑。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迅速地把新的认知引入日常工作和生活,我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我能意识到我要用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我往往可以很好地运用;但是如果我意识不到我要用新知识,我就会按照旧有的习惯和本能去操作。
举个例子,我最近在看“卡耐基沟通的艺术与处世智慧”,里面有一条原则——不当面指正别人错误。我在笔记上全方位无死角的分析了这项原则,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底层规律是什么,我甚至还用了逆向思维分析了一下当面指出别人错误的弊端,最后我还回忆了一下以前当面指出别人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满满一大篇,我能够确信,在认知上,应该已经比较清楚全面地理解这条规律了。我幻想着,以后自己也许不会当面指出别人说话中的错误了。可是结果并非如此。
前天晚上,我陪家人散步路过一个售楼部,进去看了一下。一个销售人员拉住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推销。我能够很清楚的感觉到,他说话中刻意强调的优势,其实都是比较虚幻而且不可验证的:比如说全市最尊贵地位,全国最顶级物业服务。而对于我们最看重的通风采光,容积率,公摊面积,以及价格(他们的价格全市最高),他却避重就轻,一笔带过。最后,我说了一句:“你说的那些卖点,对我没有太大吸引力。” 然后,就出门而去。
昨天写反思日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这句话还是有些不妥。
因为我在说话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卡耐基的原则,我还是按照习惯和本能的条件反射去应对。
我摊开“刻意练习”笔记本,找到5WHY法那一篇笔记,在第一栏“践行记录”写下如下文字:
为什么我明明懂得方法和原理,也知道步骤,却偏偏在实际生活中忘记去运用它?因为该方法只存储于大脑控制认知的区域,在大脑控制反射区域并不存在;——>为什么那个方法不存在于控制反射的区域?因为大脑控制反射的神经元只能被动给外部刺激和行为“录像”,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些方法和技能“拷贝”到那些神经元之中;——>为什么不能直接“拷贝”?因为那些神经元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可能是“迷走神经”的一种。
在学习5WHY法的时候,我就知道5WHY法是一种线性思维,容易跑偏;面窄,需要挖掘问题的宽度。我如果用上面的问题问下去,无法导出结果。所以,我在笔记本上的“反思调整”板块换了一个问题。
。。。。。。因为该方法只存储于大脑控制认知的区域,在大脑控制反射区域并不存在;——>怎样让该方法出现在大脑控制反射的区域?有意地去实践一下该方法和原理;——>是不是实践了一下该方法和原理,它就“拷贝”在我们大脑控制反射的区域了?不是,我们还要提高它在“反射脑”中的优先级,让他可以取代原本的旧习惯——>如何提高它在“反射脑”中的优先级?让它长时间,高频率地出现在“反射脑”中;——>为什么该方法长时间持续地出现在“反射脑”中,原来的就习惯就会被取代?因为人类有不用就忘倾向(具体参考查理芒格总结出来的人类误判心理学倾向),原来的旧习惯每发生一次作用,存储该旧习惯的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一次,消耗部分葡萄糖;太久不激活了,就得不到葡萄糖养分,该神经元就会衰老萎缩(参考查理芒格衰老错误影响倾向);新的方法和原理不断在“反射脑”中被激活,存储该方法和原理的神经元就会不断地得到葡萄糖养分,从而成长得更好。
通过5WHY法,我得到了一个可以解释“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底层规律:首先在大脑负责行为的“反射脑”中建立一个神经元,用以存储新的方法和逻辑;然后,长时间不间断地给该神经元提供养分,让它逐渐成长,同时,切断负责旧习惯的神经元的养分供给,用新陈代谢自然替换它。
在此文中,我运用了鱼骨图分析法和5WHY分析法,在做笔记的时候,我使用的模板是“刻意练习”模板,练习的目标概念是5WHY法,走了一遍践行和调整反思的流程。按照我的模板,一篇笔记还可以重复两次这个流程。初次练习,略显生疏,期待我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