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笔记中,记录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时期战争逻辑变化的内外原因,这最终导致了分封割据的社会组织形式走向终结。随着国家对战争动员能力的增强,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惨烈程度越来越高,不断突破传统道德礼数的底线,礼崩乐坏,社会秩序走向崩溃。
当文明在战火的摧残中滑向谷底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个世界难以理解,曾经几百年的价值观找寻不到了,那生命的意义何在?一部分有识之士便开始苦苦探索,寻找意义。人类历史不断在告诉我们,往往到了这种时候,就是文明和思想开始触底反弹,怦然爆发的时候。
对待传统的三种态度形成是儒家、法家和道家
在第一篇笔记中提到过,西周建立之初,出现了一种“普世主义”的文明,人们也在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指导下逐渐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但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什么,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体系,人们只是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能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些行为习惯,就是“礼”。
由于春秋后期开始到战国,天下大乱,人们需要找到意义来恢复社会秩序,于是就有一些人开始回首过往,试图整理践行千百年来的传统。而不同的思考方式,催生了多种思想流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而这些思想根本的差异,体现在对传统的态度上:
- 传统很好
- 传统很差
- 传统无所谓
这三种态度,也就分别对应了:儒家、法家和道家。诸子百家,都可算作其中某类的变体。儒家和法家,诞生于中原地区,一个力挺传统,一个抛弃传统,但他们都秉持“入世”的态度去解决现实的问题;道家,诞生于荆楚大地,地广人稀,则产生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出世”态度,认为没必要追求现世的成就,传统好坏都无关紧要。
其实今天,这三种态度也仍然都在指导人们去解决现实的问题。
1. 儒家:克己复礼
儒家是从商周的巫师系统中发展而来。巫师系统在中外文明的早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最用。《金枝》这本社会学名著,阐述的就是巫师系统对人类文明产生怎样的影响。
那个时代,巫师的角色是神职人员,通过祭祀和占卜,沟通天意与人事。“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是国家大事,是最高的“礼数”。
因此,若谈“复古”,就必须先说清楚“古”是什么,而巫师系统掌握了最高解释权。而儒家,正是从巫师系统逐渐发展起来的。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儒家是孔子创造的,孔子更像是此前巫师系统的集大成者。
孔子认为“复古”的路径就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种种的冲动,依照传统礼数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事方式,放在过去是司空见惯的,但在礼崩乐坏的今天的,就显得“迂腐”和“不识时务”了,因为得不到好处啊。然而,儒家却鼓励人们坚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对的”,和能否获得好处没有关系。因此,儒家也自然而然的形成对道德勇气的赞美,用于担当成为儒家追求的内在品质。这种思想的概括和升华,就是“仁义礼智信”。
2. 法家:君主意志
上面说过,法家和儒家正好代表了对传统态度的两端。法家认为儒家在思想是迂腐的,在乱世还要复古寻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法家认为应该开创一种新的制度,用“法”取代“礼”。当然,这个“法”可不是今天说的“法治”,而是一种权力厚黑学,也就是常说的“法家三宝,法术势:法令、拳术、局势。
在这其实能看出来法家和儒家的内在本质:
- 儒家强调恢复“礼数”,“礼数”来自传统,“礼数”承载于贵族
- 法家强调创建“法”,“法”来自君主意志,“法”承载于官僚
秦孝公曾问计商鞅,商鞅反问秦孝公,您想要的是帝道,还是王道,还是霸道?
- 何为帝道?这个帝不是指皇帝,而是上古时代被神话的那些人,其实就是少昊、颛顼、喾、尧、舜。这些人有道德,有情操,有故事,有传说。但基本上不靠谱,秦孝公自然不要帝道。
- 何为王道?王道应该算是儒家提出的。王,不仅应该是政治象征,也应该是君子象征。儒家希望君王能够施行“仁政”,百姓会“近悦远来”,这叫王道。秦孝公没感觉。
- 何为霸道?这个“霸”也不是五霸的霸,后者的“霸”只是黑道大哥。而霸道真正代表了法家的思想内核。本质上就是对外实行军国主义,对内施行严刑峻法。把国家变成一部高效的战争机器。正义与道德,和国家强大相比,都微不足道。秦孝公大悦,这正是我要的啊。
所以,对外军国主义,对内严刑峻法,法家的施政措施紧密围绕这两件事。在法家看来,人民是应该被高压管理的,贵族是应该被削弱打压的,他国是应该被吞并消灭的。
所以,在礼崩乐坏,弱肉强食的春秋后期与战国,法家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3. 道家:无为而治
道家会觉得儒家和法家怎么如此想不开,活着多累。社会就像人体,是有自愈能力的。社会出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法家是那个时代的自由市场经济者。
这里直接引用《中国史纲》材料中庄子的一个故事:
庄子有一位朋友叫惠施。惠施在魏国谋得宰相的职位,庄子远行路过魏国,打算顺路去看望他。有人就跟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就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惠施听说后很紧张,便命人在国都大肆搜捕三天三夜,想逮着庄子把他立刻赶走。
庄子听说了,就主动去见惠施,给他讲了个故事,说,凤凰从南方飞去北海,一路上只要不是梧桐树,它不落下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它不喝;结果半路上碰到只猫头鹰,刚捡着个死老鼠。猫头鹰看见凤凰,马上大声叫唤想要吓走凤凰,生怕它抢走死老鼠。
庄子说,惠施你现在这么大肆搜捕我,你以为我看得上这宰相职位吗?说罢飘然而去。
要知道,惠施也不是一般人,“学富五车”这成语,最初就是描述他的。所以,关于道家也不用再多说什么了,这个故事足够体现道家的气度和洒脱。
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依赖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彼此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宿命是大一统,而一旦天下一统,百家争鸣也会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