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写实的书,甚至有点偏执的喜欢,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跟我一样。
或许是因为在那些书里,总会有些字句亲切熟悉,仿佛离你的生活,离你的灵魂都很近。那些词句变成声音在你的脑海里碰撞,那都是你搜肠刮肚想表达出来却表达艰难的话语,看到它们你总也忍不住的惊喜。
沉浸在书中的故事情节里,感同身受书中人物的爱恨纠葛,悲欢离合,不自觉和自己那微不足道的经历联想结合,就好像自己的人生阅历也丰富了很多。
每一部写实的书,都是对人性的赤裸剖视,而让读者深觉痛快的或许就是那些看起来荒唐可笑却没人能够摆脱得了的人性的弱点就那么毫无遮掩的呈现在你的眼前,而没有像我们在现实中感受到的那些人性的恶都有着善的包裹。
而对书中的人性的弱点,我们心存宽容,因为人之所以有人性的弱点因为他们总有自己合理的不得已。这一点,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我们很能理解。
就拿《人生》这本书里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三个人之间感情纠葛来说。三个人面对爱情都是自私的,在开始之前都是掂量再三的。
高加林在不得不做农民的情况下接受了巧珍,在身份从农民变成“公家人”的时候选择抛弃巧珍和黄亚萍在一起。
而黄亚萍也是,虽然一开始对高加林就来电,但是还是接受了和自己门当户对的张克南,后来高加林身份提升后,又不顾一切甩掉张克南和高加林在一起。
巧珍呢?算是相对善良执着的人,不过最后还是在被高加林甩了之后,选择了备胎马栓。最后几个年轻人没有一个人嫁给真正的所谓爱情。
你说他们都是自私的,在现实生活中,难道我们不是吗?有能力的时候,我们选择别人,没能力的时候,被别人选择。即使曾经我们真实的遇到了那个有感觉的人,也总要权衡利弊。不管不顾地爱情应该多存在于那些生活没有任何负担的人或者是在冲动的年少时期。
看书的时候,你会为他们的爱情悲剧叹惋,对他们的优柔寡断表示反感,但是结合当世时,当时人,你又会理解同情他们。
在比如以权谋私的高明楼,到底也是摆脱不了自己良心的谴责,总要想着法子去弥补,最终还要接受现实的惩罚。都是人性的弱点在作祟,像他这样的人现实中也是比比皆是。
抛开故事情节去看这本书,你仍然你会收获很多对人生思考,故事是别人故事,人生是别人的人生。但是人生的起伏不定,命途的顺舛,没有人能够逃脱。
有时候忍不住把人的一生拉长了去看,站在生命的结点处,人会不会怅然,原来时间才是最伟大的造物主吗?又会不会惘然,是命运给了我们枷锁,还是我们一直在自画牢笼?
路遥的这本《人生》,没有《平凡的世界》和余华的《活着》读起来恢弘沉重,但是一定会让你思考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