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和现在是大不一样的,城乡差距说是相差20年一点也不为过。
那时候田野、山川、崎岖路、土胚房、大火炕,随处可见。人的居住环境还相对简陋,砖瓦房是很少有的。人们首先奋力解决的是满足生存的物质需求,基本没有追求舒服的余地。
孩童时代,娱玩的形式也很贫乏,十分有限。男孩子骑墙头,女孩子玩土,捉迷藏、过家家、满地跑是很常见的场景。
如果有谁超出这些活动范围,做什么之外的其他事情,都会引来不寻常的目光。
记得那时正值髫年,刚刚上一年级,接触了纸笔之后,感觉很有趣。
有次星期天的假期,自己趴在炕上乱画。参照物是屋里挂着的门帘子,上面是带着枝叶的花朵。
刚好有个亲戚来找父亲,那时候没有门禁什么的,都是熟人,直接就从院里进了屋子。
落坐后,看到我在画东西,好奇地凑过来问在画什么。那玩味的语气,让我现在还能忆起自己当时羞恼的囧态。
脸涨的通红,手无处安放,不利落地想把纸笔收拾起来。憋了半天才说,画门帘上的东西了。
原本是不想搭理他的,朴素的情理又告诉自己不可以这样对待来家里的客人,只好难为自己了。
他看了看我画的,笑着讲:哟,画门帘呢。之后的其他事情,没印象了,只记得自己灰溜溜地跑出去到邻居家玩了。
多年以后,年方豆蔻吧,每每见到,那位亲戚还会问及,调侃下我还画画吗。
这次看似偶然的经历,或许是让我有了难堪的体会,亦或是没有因为做一件事情而感受到鼓励,自那以后,小小年纪的我开启了专心致志的应试教育模式,再无他。
有些芽注定长不大。出生在穷乡僻壤,面对父母“考上大学是唯一出路”的谆谆告诫,懂事的孩子都会奋发学习,因为心底里真的不想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重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当然,这是儿时对根植于农村的理解,觉得很苦,活的很没有地位。现在农村的生活与出路已经不那么单一和机械了。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上面讲有个叫Dimitra Milan的女孩,父母都是艺术家,从小沉浸在艺术氛围中,被允许在家上学。
从十二岁开始画画,自学4年就已经能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现在是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了。
须臾之间,思及至己,不禁感概:虽然都萌生了对绘画的好奇和兴趣,面对不同的成长环境和观念熏陶,人的成长轨迹亦别有洞天。
年纪小小的自己,画画被撩,只好作罢。自此专攻学业,立志考上大学,走出农村。
与教科书为伍十数载,最终挣到了通向知识分子阶层的门票,有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和更加多元的选择,成为了城市里的上班族,过着现在朝九晚五、相对安稳富足的生活。
认真、上进、不服输的人到底还是会得到生活的礼赞。想想Dimitra Milan今日的成就,肯定也有她自己的努力和艰辛,不尽是天赋异禀使然。
智者讲,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尽管说术业有专攻,倘若自己热衷于什么,还是可以发展成为业余爱好的。
如此一来,轻松不负重,前行有彩虹,生活会更加绚丽。那些遗失的童趣,什么时候拾起来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