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1879吴丹丹,广安市广安区广门小学校校长
采访对象:
吴依慈:学号1296 ,来自珠海 ,毕业于澳门大学。
陈绮雯:学号1285,深圳市罗湖区螺岭教育集团。
一、关于参与的初心
1. 您最初是怎么注意到“教育行走”这个活动的?决定报名时,心里最期待能在这里获得些什么?
吴依慈: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刘兵是一位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女子。某天与刘老师聊天,聊到关于教育的话题,刘老师将这个活动分享给我,说在这里会遇到教育美好的形态。我就不假思索地报名参加了。
陈绮雯:是我的恩师刘兵老师向我推荐的,出于对刘兵老师专业能力与人品的信任,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作为一个还未正式入职的应届生,我期待在这里收获具体的教学方法、管理学生的方法。
二、现场的真实体验
1. 来到现场后,这里的氛围、人们的状态,或者具体的活动内容,有没有哪一点超出了您的预想?能具体说说这种感受吗?
吴依慈:每个人的背景和能力高于我的预期,每个人的包容和托举他人的善意,也超出我的预期。
活动中有许多经验丰富的人,在自己创造的小乌托邦里闪亮,照亮身边的人,也无私地将这些故事分享给教育行走的彼此。一群善良的教育者在此共振,向阳而生。
陈绮雯:每一点。来到这里后,结识了许多许多对教育充满热忱的老师,她们对待教育、对待生活的积极昂扬态度感染了我,她们的存在为教育行走营造了一种温暖的、热情的、安全的氛围。其中,黄爱华老师的展示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当一名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极致时会给学生带来一场知识的、人生的盛宴;夏昆老师的诗意课堂让我重新认识到“原来诗歌课还可以这样上”,那是一种率性的、自由的,让孩子天性野蛮舒展的天地;陈志红老师的“出书全家总动员”分享更是让我看到了家庭的支持可以让一名专业教师能走得多远、拓展多广阔的天地;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平凡但却在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小天地尽情尽心地耕耘的老师们同样深深地感动着我。
2. 到目前为止,有没有哪个瞬间、一段对话或者一个场景,让您觉得“来对了”?
吴依慈:每个瞬间。无论是开头的滑稽表演带来的放松,与不期而遇的邻座或室友聊天,还是每个精彩的讲座、论坛。空间中总氤氲着善意,彼此托举,互相欣赏的温暖。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来对了”!
陈绮雯:其实这里的每个瞬间都让我觉得“来对了”,我挑选一个最近的瞬间讲讲吧。在陈志红老师“出书全家总动员”的交流会上,嘉宾谭秀琴老师讲述了她如何用“微诗”从村小走到国际校,讲述她如何教孩子们写出属于自己的诗、又是如何将孩子们的诗与公益环保结合,实现更大的价值。成立诗社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处的一个念头,但出于对初中语文教师庞大工作量的焦虑与担忧,这个念头反复浮出又反复下坠。但谭秀琴老师从微诗做起、从三行诗开始,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也可以将诗社的成立拆解成一个个更小的目标,再慢慢汇聚,形成更大的规模,抵达更远的目标。这一瞬间,我仿佛找到了同路人。
三、内心的触动与思考
1. 这次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没有让您对自己正在做的教育工作(或学习)产生一些新的联想?比如突然意识到之前没注意到的角度。
吴依慈: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经验不够丰富,难以胜任塑造孩子生命的工作。但看见各位老师的工作都花了多年的精神力气,并且永葆善意。相信无论如何,都会有好的结果,我也将这份无端的焦虑放缓许多。
假若一直愿意在路上行走,与各位相遇,一定能越走越行,越行越走。
陈绮雯:刘贤校长“当蝴蝶在校园里翩翩起舞”的分享令我突然意识到可以利用校内资源、自身特长来打造独特的教育品牌。教师打造个人特色无需依赖复杂条件,校内资源与自身优势就是最好的基石。这些扎根日常教学、融入个人特质的尝试,既能让课堂更具生命力,又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就像蝴蝶用翅膀划出专属轨迹,教师只需深耕自身所长,把兴趣转化为教学亮点,就能在三尺讲台培育出独有的教学特色,成为学生心中那道不可替代的“风景线”。
2. 如果用几个词形容这次经历带给您的冲击或启发,您会选什么?为什么?
吴依兹:惺惺相惜:伙伴们都是积极向上又善待他人,着迷于辅佐他人进步的的教育者,是吃力但未必永远讨好的“傻瓜”。但最终这一切是值得的,在这里,能彼此共鸣。
奋力探索:听到大家的实践分享,我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陈绮雯:突破、旷野、自由。在社会刻板的认知里,教师行业似乎常常与稳定挂钩,而这种稳定似乎又会导向反复的、无聊的日常。但在教育行走中,我却看到了教师们突破这种“稳定”,走向自由的旷野。她们写书,击破庸常的日子;她们打造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在一个个小小的教育试验田上培育一个个自由舒展的生命;她们用热忱热爱热情打开了教师职业更广阔的天地。
四、对未来的影响
1. 这次经历里,有没有什么东西让您觉得“回去之后一定要试试”?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想法。
吴依慈:写作。
陈绮雯:三行诗的写作。
2. 您觉得这段经历可能会慢慢改变您看待教育的哪种习惯或视角?
吴依慈:小小的举动也能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
陈绮雯:教师不是一眼看到头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具有广阔的天地。
五、自由分享
1. 如果让您给还没参加过的人描述“教育行走”,您会怎么说?
吴依慈:以生命影响生命。我们也需要靠近生命中有强大生命力的人,彼此支持。
陈绮雯:来这里,你可以遇见教育最真实的模样,可以看到教育理想的落地生根与发芽结果。
2. 对于这个活动本身,您现在心里有什么想说的?无论是肯定、困惑还是期待。
吴依慈:这里有一种家庭式教会的温暖,也有家庭式教会的坚持。
期待每年都能在不同地方重新遇见!
陈绮雯:张文质老师说希望教育行走再走十年,但我觉得教育行走会一直走下去,教育行走不是一个具象的公益组织,而是一种去看天上的太阳、看水中的月亮的教育热忱,所以,有教师的地方就会有教育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