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朋友圈,才知道是冬至。
冬至这个节气到底有多重要?
《后汉书》曾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事,择吉辰而后省事。”
明朝有:“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的俗谚。
在唐宋,帝王们会在这天举行盛大的祭天祭祖仪式。
数百年来,可以看得出先祖们对这天的重视程度,也足以看出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冬至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冬至这天,北方都是吃铰子,关于吃饺子可以防冻的传说也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估计就是张仲景的故事了。
张仲景有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但是当他回乡,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的一幕,更是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便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混合放在锅里熬煮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再次下锅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乡亲们吃了“娇耳”,喝下“祛寒汤”,顿时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在冬至这天吃“娇耳”的习俗也就沿袭下来,也叫“饺子”或“扁食”。
而南方是吃汤圆,冬至为何要吃汤圆,由来其也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我们都知道,那圆圆的外观象征着“团圆”、“圆满”,正好迎合着我们中国人热爱好兆头的心意,至今于中华文化中已是不可动摇的老习俗。
于是我建议说,我们这个中间地带,是南方 人的北方,也是北方人的南方,我们晚上就吃汤圆和饺子吧,爸妈还有LG一致同意我的建议,我们小宝还小,她当然没意见啦。
下午我与爸妈去超市买汤圆还有饺子。
走到我们小区楼下的超市,看见一位阿姨正在包铰子,饺子馅是韭菜肉泥,我看了看,馅里面韭菜居多,肉基本上是零星的有一点,大概能闻到一点肉味儿吧,我问了一下价格,单价15.8元/斤,觉着还是有些小贵的。
后面选择了速冻铰子,铰子馅是猪肉白菜。
另外选了黑芝麻馅的汤圆,汤圆选择起来有点困难,因为基本都是甜的,花生、豆沙还有黑芝麻,我们又不想吃甜的,毕竟甜的吃多了不好。后面想想,反正也不是天天吃,偶尔吃一下也无妨,所以选择了相对来说甜度不算太高的芝麻味儿。
在下锅煮的时候才发现,猪肉白菜铰子好袖珍,非常小个,煮熟后筷子都不怎么夹得起来,而且滑滑的,只能用勺子舀。吃饺子的时候,我加了点香醋,吃起来感觉白菜味儿还有,肉的味道就比较淡了。所以,还是自己买饺子皮包饺子比较好。
总的说来,味道也还可以,除了饺子和汤圆,还炒了青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很开心。
其实,吃铰子和汤圆,也是生活中寻找一种仪式感,虽然冬至也不是什么法定节假日或者什么传统节日。
我觉得,冬至这个节气在一年四季中可以算得上最特别的一个,它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考验,正处于寒冬之季,但是不久便有春的到来。正如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过了冬至日,预示着这一年就快要过去,新的一年又即将启航。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珍惜当下,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