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先从自己喜欢的书开始。对于那些比较深奥的书,我们可以先绕道而行,抄小路去慢慢地接近它。
比如说,刚开始我对佛学方面的东西不是太懂,我就去阅读更浅显一些的同类书籍,例如费勇老师讲的经,弘一法师写的书。要磨耳根的话,还可以听一些大家(郭继承)讲的佛经。有了基础之后,再往深处读,也可以深浅二者搭配着读,看哪些是引领自己向上的,然后像爬楼梯一样,一阶阶地向上爬。
我有一个习惯,只要阅读,一定是会准备一支笔,一把尺子,在书上画多少算多少,能领悟多少算多少,不逼自己,从容地往下看,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对陶渊明先生所说的境界心生向往。非要逼自己读到什么程度,是违背道的,也是违心的。功夫到家了,境界会自然显现的。
阅读也是一种静修的过程。这些年的阅读经历告诉我,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寻找契合自己的书,慢慢匹配灵魂。如村长所言,把本我看作“智能”,其他的一切看作人工智能。找着找着,我就找到了雪漠老师的书。
刚开始,像《真心》一类书,我读不懂,但里面有很多深奥的东西是我心生向往的。尤其是雪漠老师在书中描绘的那些生命状态,总是能掐住我的软肋,但我又不知道从何入手,我就去读那些简单的书,比如说《图解金刚经》、《图解大手印》这些书,从一些比较凸显的东西去入手,可能一张图就可以帮我们打开文字怎么都说不清楚的问题。或者在一些人事物上,静静地观照,经历过后,再反过来看那些文字,就心领神会了——噢,原来老师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我们不要拘泥于一种方式去阅读,阅人、阅事都是一样的。尤其在做事的过程中,与当下合一,是非常好的炼心方式。汐暮姐通过养花与茶修,有很深的生命领悟。我刚从北京回来的时候,特别热爱多肉,把它们从院子的西边一直摆到东边。我每天就观察多肉与天气的变化,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我眼里的美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甚至忘掉自己也要保全它们,那种无欲无求的爱很纯粹,给了我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看了雪漠老师的书之后,晓得这是一些幻象,就不执着了,只留几盆自己喜欢的花。尽管我热爱,但我会选择了。养花的过程也是养心的过程,阅读也是这样。我喜欢很多跨学科的东西,但我有一个主体性,会一直沿着【儒释道】去读书,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径去契入,哪怕是中医文化,也是很好的一条修道路径。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去比较,就是从心而悦,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欣赏、去愉悦,去达成一的状态。
昨天从外地回来,院子里的花乱七八糟,我用大半天的时间沉浸在里面,就是小孩子玩泥巴的样子。尽管我浑身筋骨疼,但内心非常愉悦,感觉自己跟大地融为一体了。我们做任何事,都保持好这种状态,阅读不算问题,修道不算问题,连疾患都不算问题。只要你热爱它,它就是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