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尼尔·波兹曼
很多人喜欢写作,其实大部分人不懂写作,我也不懂。
除非我写到生命的尽头,可能才会明白为什么要写作。
严格来说,我们都不能算是写作,只能算是写文章。毕竟不是所有的文字组成的看似有内涵有营养的就能称为作品。
无可救药的是,现代很多人写了很多爆文,情感类的、抒情的、故事的、鸡汤的、干货的,然后认为自己会写作了。
看的人多,喜欢的人多,分享的次数多,就能称之为好的作品了吗?
其实偏偏相反。
我们可以观察生活,
有了电器,人工变少了;有了电话,书信变少了;有了手机,沟通变少了;有了人工智能,以后人啥也不用做了。
这个世界其实没有在进步,只是人类觉得自己的文明进步了,可是人类真的活的比以前的人更幸福更有价值吗?
物质越丰富,精神越匮乏。
纷繁杂乱的网络世界,聚集着多少孤独的灵魂。他们弱小到要靠别人的赞赏和粉丝流量来挣钱养活自己,弱小到要靠别人的阅读点赞喜欢分享传播好评来换取内心可怜的一丝慰藉。
现在的人,不仅是懒,更是害怕失败,急功近利,受社会影响极度想获得成功,不是这个世界诱惑太多,是我们内心太脆弱。
读过很多书的人都知道,以前的大作家哪个不是经历无数次失败,经历过人生最黑暗的岁月,才能写出饱含精神财富的作品。
而如今,我们为什么不断的推崇前人留下的经典,为什么我们不从上古神作里汲取经验?
老子说过“少则多,多则惑”。
有多少人会去反复的细细的品味古人留下的经典,《道德经》、《论语》、《三字经》等等。
为什么这类作品看的人越来越少,不是它们没有内涵没有深度,正是因为太有内涵太有深度而让很多看惯了快餐文的读者望而生畏,觉得自己看不懂,也懒得去体会去思考。这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病患。
人们不再去花时间精力去品味经典品读文字,而是喜欢拿来就读、读了就懂的文字。
就好像,现在大部分人都喜欢叫外卖,而很少会去楼下买点菜自己在家做。这就是人类文明的退步,也是文学创作环境的恶化之始,让我想到了全球气候变暖。
不过,换作任何人都没办法改变这些,就好像人工智能迟早会取代人类,人类的愚蠢包括了总是在事情最坏的情况发生之后才会认错。
我只能说,如果你每天还在看网上的那些所谓爆文,那么恭喜你,你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但是你以为你有收获。
再次引用稻盛和夫的一句话:正确的人生哲学只有在拼命工作中、在汗水中才能产生,人的精神只有在日常的、不懈的劳动中才能得到磨炼。
如果你还没得到磨炼,就别折腾了,写写日记就好了,多看看有营养的有深度的文学作品,用心去品读,别带着目的去看书,细细的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看完之后就忘掉它。别担心,你所看过的书和体悟的智慧都会刻印在你的生命里。
我想很多人不会认同我的观点,其实这算不上观点,只能微弱到算是一个小小的想法。但是深度思考过的人都会多多少少认同一点点的。
我很喜欢道德经,我也听过很多优秀的人去品读老子的智慧,我也非常的认同。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却能传承几千年。
文字的美体现在给人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现在的大部分文学把这样的空间只留给了自己,而不是惊醒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品读古文、鉴赏古诗词的原因。
最后引用鬼脚七的一句话,在文章的最后,要加上:
“我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
无戒365天训练营无限挑战打卡第7天,希望未来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谅今天这篇有点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