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霉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
子贡这个时候,似乎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了,很有心得了,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所以他这“何如”用白话来说就是:老师,你看看我怎么样?
可是孔子却说:你做到了穷了、失意了不向人低头,不怕马屁,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实满肚子的不够;或者你觉得某人好,自己差了,这样还是有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敌视心理,所以修养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道理,你做到了富而不骄,待人以礼,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非得以这种态度待人不可,这也不对,人就有优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仅是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重别人和爱人。
好礼不一定仅仅讲礼貌,而是在学问做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假如一个真正富有的人,能够不断追求学问,不断讲究做人做事的道理,实在了不起。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它剖来。
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
找到了玉,又用锉字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锉;
玉锉出来了以后,再慢慢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
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
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
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功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
所以子贡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
孔子说你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了,也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我刚刚提示了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来。
读完以上内容,我有两个反思:
第一,自己平时没有做到虚心求进。在现实中或多或少总有一种优越感,以为自己读了点书就高人一等,就看不起那些不读书的人。
其实这是虚荣的表现。人与人没有贵贱之分,你会这些,别人会那些,只是社会分工不同。
如果仔细观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与人相处时,要多汲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
虽然,从小就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要做到虚心若谷却很难。因为人总是想从与别人的对比中找到自己的自信。
但是“比较出来的自信”无法长久,因为人外有人,总是会存在比你优秀的人,一旦你见到那些优秀的人,自己被碾压,又要重回谷底吗?
所以,比较出来的自信不是真正的自信。
第二,真正的自信建立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积累,也就是“切磋琢磨”。
像雕琢玉器那样细致的体会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从中学习经验和知识。这个过程中,耐心是最重要的,没有耐心是学不到真正的学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