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在朋友圈里贴了一张图,人生只有900个月,此事细思恐极,掐指一算,即将逝去第400个月,时不我待,今天抓紧时间谈谈精神享受这个话题吧。
近期,搞清楚了一个概念,踏入多年的那个误区,如今终于可以起身离开,那就是时间无法管理,能够管理的只有你的注意力,之所以现在每天看电视的人少了,并不是人们不爱看了,只是因为,手机、网络占据了人们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有限资源,且不可存储和累积的,过期就作废,不用即浪费。尤其是微信发明以来,朋友圈、订阅号、群信息等轮番抢夺眼球的注意力,微信上忙得不可开交,还有时间看电视吗?
自从教老爸玩微信以来,股票不再看了,空当接龙不再玩了,天天抱着手机刷微信,我自从开始写作以来,确实消耗了太多注意力,观影、读书等其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这就是目前抢夺注意力的战争,也是今后商业发展的方向,谁抢占了注意力资源,谁便是今后商界的王者,废话不多讲,先说说正题吧,精神享受是什么?我的个人理解是提升文化修养的方式均为精神享受,例如读书、观影、听音乐、欣赏艺术品等。
首先阐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升文化修养?以前观看赵本山的小品,看得乐不可支,有一次听北京教授讲了一堂课,谈到赵本山时,对之嗤之以鼻,当时很不理解,近两年才明白,这是格局的差异,你欣赏的文化艺术,是和你的自我认同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你欣赏什么样的文化,约等于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前看书、观影、听音乐,纯粹随大流,从众心理严重,哪个流行选哪个?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如今看来,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深感可惜。这一年来,读书、观影的体验令我感触颇深,当你读了大量的好书、观看了大师的电影作品之后,对某些书籍和电影确实不愿浪费时间去消耗在这些自认为无意义的事情上,并不是我在“装”,是因为这些书籍和电影实在满足不了我目前的审美观,在此没有任何歧视和偏见,只是对自己短暂的生命负责。心理学有个概念可以解释为什么要提升文化修养,这个概念叫做“现状偏见”,我们有时候会过高评价自己拥有的东西,大部分人的认知被现状偏见所蒙蔽、误导,本来可以追求更好、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主动欣赏,甚至还要激励自己去欣赏更好、更广泛的文化艺术,这和我们平时吃东西一样,当你吃到特别好的火锅、烧烤之后,让你再去其他火锅店、烧烤摊吃饭,简直食之无味,活生生地浪费了一顿饭,读书、观影也是如此,当你的品味、格局达到一定程度,只能持续提升文化修养,别无他法。
接下来,开始阐述另一个问题,工作、生活之余,如何去提升文化修养?许多人问我,为何天天有这么充沛的精力去读书、观影、写作?说实话,以前靠的是笨方法,熬夜呗,如今看来,熬夜是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对身体机能的伤害极大,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谁想成为(文化)亿万富翁》,颇受启发,帮助我以正确方式去读书、观影。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名经济学家如何来欣赏文化艺术的,经济学家与普通人有两点不一样的地方:第一是理性,也就是一定要从对自己有利的目的出发考虑问题,例如这本书是否值得读,这部电影是否值得看,这也是我为何挑书和电影的原因;第二是高效,即如何高效读书、观影,注意力资源稀缺,没有高效率的方法,就无法完成既定的读书观影计划。
文章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两个欣赏文化的原则:
第一:你得知道最稀缺的是什么,不是艺术品,而是你的注意力。
收藏艺术品非常花钱,但是欣赏艺术品花不了多少钱,买本书、看部电影、听一场音乐剧、去一趟博物馆,能花多少钱?你真正花费的是时间和注意力。
第二:你得知道,文化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打算为艺术献身,我们只想当个欣赏者,要让艺术为我服务,而不是我为艺术服务。例如参观博物馆,大家常犯的几个错误:
【1】花太多时间看展品的说明文字,而不是展品本身,人们看说明文字的时间常常超过了看展品的时间,你是准备来考试的吗?
【2】头几个展厅看得太仔细,结果没时间欣赏后面展厅里更好的东西,你的时间有限,应该优先看好东西,上个月初中同学从法国归来,聊过这个事情,他告诉我卢浮宫如果想参观一遍,没一周的时间是看不完的,因此仅仅是旅游的话,去卢浮宫之前,一定要明白你要看什么,因为你没有那么多时间。
【3】过分关注“别人说好”的东西,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喜欢什么,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切勿人云亦云。
这里一样适用于二八原则,将80%的注意力放在20%的事物上,从你的兴趣出发,你的鉴赏水平就会慢慢提高,甚至还可能去搞些探索和研究,可惜目前中国人欧洲游绝大部分是走马观花,除了证明自己去过之外,又真正带走些什么?又能带来哪些收获?
人生有限,好书、好电影、好画、好音乐太多,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对文化艺术应该更无情一些,果断放弃大部分,留下小部分,在个人时间有限而文化作品无限的情况下,这是最优化的原则,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高效率地欣赏作品,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文化修养,为了完善自我。
一般的欣赏者对文化作品都比较随意,追个热门剧,因朋友推荐看一本书,甚至纯粹因为单位发了一张免费的电影票而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去看场电影,这是赤裸裸地浪费生命,文化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想看,而是别人想让你看的,有些人写书并不是为读者而写,仅仅是为了出本书评个职称或者出个名,有些人自费出书,然后无人购买,到处送书。有些名人推荐书单,往往不是为读者着想推荐几本好书,而是故意说几本高难度和冷门的书,借上报纸的机会彰显自己的阅读品味,这就是恬不知耻的“装”。
许多人读书、观影中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担心这本书或者电影是否值得看,恐浪费时间,最好的办法是轻易地开始,无情地放弃。看到一本书或者电影,先不要纠结,只要感兴趣,拿来就看,如果感觉不好或者不值,果断放弃,及时止损,新手读书容易犯一个特别单纯的错误,以为既然已经开始了阅读,那就无论喜欢与否都尽可能把书给读完,好像没读完就对不起读者似的,在这个注意力非常短缺的时代,就算你只看一眼,就已经非常对得起那个作者了,我相信缘分,书、电影、朋友均是如此。
这种读书方法貌似只有有钱人才能实现,买一大摞书,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两本,其余的全部送人或者丢弃,看起来很心疼,看电影也是如此,仅仅好莱坞每年生产大约200部电影,全看是不可能的,不看又不甘心,进入电影院看电影,觉得不好,马上出来,再买一张票,进入观看,当然这些建议可操作性不强,也没有那么多金钱投入,只是一个方法论而已,这在经济学上称之为“沉没成本”。
不知不觉,写了两千多字,不再赘述,闲暇之余,为了精神享受做出一点牺牲是值得的,只有当你做出过牺牲,它对你才更有价值,付出了这个沉没成本,你的人生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