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人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从孩子上学,到寻医问药,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有关系,有门路,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件很得意的事情。周围人对此往往是羡慕嫉妒,只恨自己没有同样的关系。
关系在现代中国大行其道。
差序格局,讲究因人而异;团体格局,强调一视同仁。
中国社会从传统迈向现代,本质上是一个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从乡土中国转向城市中国,从“关系取向”转向“工具取向”的过程。
人们在和不同圈层的人交往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交换法则。
首先,我们来看内圈。内圈指的是,我们的家人,以及我们最信任的人。我们和这些人的关系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关系。维持这种关系,靠的是频繁的情感交换。所以,它遵循的是“情感性原则”。
再来看外圈。外圈指的是,我们认识但是关系不紧密的人。我们维持这种关系,遵守的是公平原则。比如说,去买东西,如果商家给的价格合理,我下次就还会去;如果他店大欺客,那么,我们的交易关系就此中断。你看,外圈是不讲感情的,它遵循的是“工具性原则”。
传统社会也好,现代社会也罢,熟人圈都非常重要,是个人的社会资本最重要的来源。不同点在于,传统社会的交往更靠近内圈,遵循的是“情感性原则”,看重的是关系;而现代社会遵循的是“工具性原则”,关注的是利益。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社会结构的改变。随着人的流动性增加,外部机会的增多,人们可以突破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差序格局,进入到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团体格局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处在外圈和内圈之间的还有一层,就是熟人圈层,包括好朋友或者关系较近的人。熟人是中国人关系中最特别、最值得研究的现象。它遵循的是一种混合性原则,混合了情感性与工具性交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