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8年,《千与千寻》再度影院上映了。
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千与千寻》都是自己童年的一个符号,我也不例外。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八岁,坐在那台老式电视机前,头总是不自觉地越伸越长,恨不得自己也去到那个千奇百怪的世界。后来那么多年,我再也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无脸男、白龙和汤婆婆。
听到它再次上映的消息后,我问自己:要去看吗?我一直是踌躇的。一来是这段时间很忙碌,二来是我觉得有必要特地去影院看吗?自己在家看也可以。直到前天突然有了休息,童年的回忆忽然汹涌而至,像是某种冥冥之中的召唤,于是我对自己说,去看吧。
在黑暗的观影环境中,当熟悉的背景音乐《いのちの名前》再度响起,眼泪便不自觉地滑落眼眶。我好像从时间中呼啸而过,再次回到那个八岁的夜晚,暖黄的灯光下,一个拥挤的客厅,周围是大人的谈话声,我和姐姐并坐在一起,被那个电视中的世界迷得移不开眼。一个天真的、懵懂的我,还未知这世界的险恶,只将它看作一个想象绚丽的、普通的童话。这么多年来,这个绚烂的小世界早已被遗忘在角落蒙上了灰,我一步步升学、离开家庭,总觉得眼前只剩下灰色,生命的进程虽然仍未算晚,却已早过开篇。
白龙是千寻初到陌生世界的明亮灯塔,他指引她、帮助她、安慰她。小玲是嘴毒心软的朋友,一开始嫌弃千寻是人类还笨手笨脚,与千寻分别时却告诉她真的很棒。无脸男像一个怯怯的暗恋者,只是恋恋地追随着千寻,想把一切最好的都给她。大到第一个妖怪一个大萝卜,默默地帮助了千寻;小到一群小小的煤灰,也愿意让千寻留下了。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坏人,就连汤婆婆也只是严格的执行着这个世界的法则,乱吃别人的东西就会被变成猪,不工作就会被变成动物。这个世界真正的“恶”都是人性的恶啊,影片中最凸显的就是贪婪。千寻的父母因为对食物的贪婪变成了猪,青蛙因为对金子的贪婪被无脸男吃掉,无脸男因为对千寻的贪婪(或者说是渴求)而变得疯狂。当一切归于平静,人性再次被洗涤出纯净的一面时,无脸男留在了钱婆婆那里帮助工作,宝宝不再是一个只会哭闹的巨鹰,白龙也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其实这不是千寻一个人的成长,而是一群人的成长。
最后,白龙与千寻在那片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地上分别,白龙对千寻说,沿着隧道一直走,不要回头。在那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我的童年已经结束了,它是来向我告别的。就像村上春树说的,“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那个天总是很蓝,风再大都是柔软,不开心就可以大声哭泣,笑出牙龈也不用担心难看的甜甜软软的童年,对我说,不要回头。
可是,它好像又把我的名字还给了我,我的名字不是被汤婆婆夺走的,是我自己把它忘掉了。我年少的热忱、少女的心事、天真的善良、无畏的勇敢,已经淡忘了的友谊,因为一件小事开心好几天的心情,好像借着这部电影,一股脑地塞回了我。
原来是不要回头,但要记得。
我太喜欢中国版海报上“至望始终”这四个字了,对多少人来说,这部电影像一个符号,贯穿了自己的整个童年。海报最醒目的“不要回头,一直向前”像是父母永远挂在嘴边的叮咛,最引人注目,让人迟迟忘不掉。而落在角落的“至望始终”,像一枚定海神针,定住了多少个风雨飘摇的夜晚里摇摇欲坠的心,它是从遥远童年传回的温暖力量,遥遥地呵护了那一颗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不知所措的心。“始”是从母体分离出来发出第一声啼哭的那一刻,“终”是停止呼吸的最后一秒,“至望始终”,大概就是在这一眼能望尽的时间长河中,永远保持着一颗如千寻一般琉璃的心吧。
走出影院时,同伴对我说,你和千寻很像啊。我笑了,自认为这是对我的褒赞。我不如千寻,不如她勇敢,不如她善良,不如她果断,不如她自信。虽然她只是个小孩子,但我这个“成年人”可远远不如她。我自愧不如,明明年龄不大却已故作老成,年龄不小却已失去天真,被这社会磨成一个“四不像”。这部电影就像一阵适时的清风,吹去我一身的浮躁之气,吹落我这一身摸爬滚打的尘埃,还我一双清澈如同稚儿的双眼。多少人一辈子都等不到这珍贵的一瞬,我能得到,我很珍惜。
千与一日,千寻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