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差的途中,再次谈到了领导权力的问题,有感于公司里现有的一些不正常现象。
记得两年前去武汉公司的时候,饭桌上给大家出了一道题,这是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题目:为什么会出现“人走茶凉”的现象?
这当中的本质在于考究领导权力的来源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辞职后的同事关系来考察。
第一种情况,离职的同事在街上看到了昔日的领导,主动上前打招呼,嘘寒问暖地客套一番,这是正常情况。
第二种情况,离职的同事在街上看到了昔日的领导,“这什么鸟人”,所以“敬而远之”地老早就避开了,这也是常见的情况。
第三种情况,离职的同事在街上看到了昔日的领导,恨不得马上冲过去给他一个耳光,真是难解当年的愤愤不平,这是罕见的情况,但确实有。
第四种情况,离职的同事在街上碰到了昔日的领导,一个箭步冲上去,满怀着感激之情,一定要请领导吃顿饭,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但确实有。
所以,概括来讲,可以分为两类:交好、交恶。
现在要考量的是:为什么会交好?为什么会交恶?
其中的本质在于我们的这些领导没有真正搞清楚领导权力的来源。
从理论上来讲,领导权力的划分与来源分为这么几种情况:法定性权力、强制性权力、奖赏性权力、专长性权力、参照性权力。
其实,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种情况:组织上任命的职位代表的权力、人际能力带来的权力、专业权威带来的权力。
回过头来考察考察我们企业中一些管理人员的权力行使情况。
第一种类型,比较恶劣的趋势的类型:我是集团派来的,我是领导任命的,所以“我要好好地管住你们”。一副“钦差大臣”的派头,颐指气使地职责别人,不管青红皂白地指挥别人,甚至是指派错了“部队”,越权了。但它们是不管这些的,无论流程、无论组织结构、无论指挥的内容,因为他们是“派来的”。心底里在想的只有一件事情:你们这些无用之辈,只有我来管你们,否则就乱套了。
仔细想想,这些人的逻辑有这么几条:一是身份感,我是“上头”的人;二是自信力,“我太厉害了,你们太渺小了”;三是权力欲,“搞得你们服服帖帖的”才能证明我的伟大。所以,行为上自然就是目空一切、胡乱指挥了。怎么可能有服务的意识?!
第二种类型,比较缺乏服务意识的类型:组织上任命我为管理职位,我就是“国务院一般领导人”,我就有权力来监控你们。这种类型的意识,其危害在于只关注了管控,而忽视了服务。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导致“人走茶凉”,因为你的权力只是来自于“那块牌子”,只是职位上的权力。
当然,我么也有第三种类型的管理人员,他们的意识集中于服务,他们的行为专注于人际,他们的学识专注于职业(专业),所以,自然让下属产生了一种“敬畏”。什么是敬畏?即使是离开了公司,仍然希望能够长久地交朋友,一是可以继续请教,二是确实从这样的领导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其实,我们不是要什么权力,因为德鲁克的经典结论已经告诉我们:我们拥有的不是权力,而是责任。只有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企业、服务于我们的岗位职责、服务于我们能够给员工带来的成长,我们才有可能拥有所谓的权力。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权力是人民给与的,而不是任何组织的授予。
某人曾经听我“传道”,忽然摇身一变,成了我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连升十八级”,也就“端起了架子”。我的内心会服他?不可能的!我不可能,别人也不可能!即使是服从,也只是表面的,或者根本就是虚伪的人!这样的领导会长久?不可能!
一句话,“我能给别人什么”,这才是检验权力来源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