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羡林全传》由他的两位弟子编著,讲述了季羡林的一生。从季羡林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到学习的重要性,就像我们平时说的“知识改变命运”。
季羡林活了九十八岁,近百岁老人整整活了一个世纪,可谓是长寿。也许从年龄来看,生活中超过九十岁的大有人在,但能够像季老那样通古博今的却凤毛麟角。季羡林的出身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农民家庭,这样的家庭,在当年农村估计比比皆是,但却最终能够靠学习改变自己的却少之又少。
就拿当年季羡林三个小伙伴,一个没有上过学只能在农村终老,一个据说后来为了谋生而被土匪打死。而季羡林从六岁开始就由叔父带到省城济南接受教育,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季羡林高中时学的是文科,对我这学理科的来说对文科没有太多的认知,就在女儿当年选文科还是理科的问题上,从我个人观念上主张选文科,可女儿却喜欢文科。虽然女儿选了文科,但我还是对文科知之甚少,以至于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也有些迷茫。但读了《季羡林全传》以及季羡林相关著作后,似乎对文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此改变了我原来认为的只有理科才有前途的错误认识。
虽然就目前来看,从大学的专业设置看,理科专业比文科专业要多得多,但文科的重要性一点不比理科差。相反,在对某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上,文科比理科还具有优势。
谈到文科不得不说到国学。可能说国学有点大,大到我这层次无法说清,所以我所说的只能是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罢了,不代表高层次上讲的国学。单从季羡林身上我能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东方文化。
季老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21世纪必定是东方文化的世纪。”其实季老的这一观点是对的,他在几十年前提出的观点,现在越来越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到今天我们已经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
季老是一位学者,而且研究的领域十分“杂”,有时候还非常偏。大家都知道,季老是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的,他在佛教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单从这点看,我们许多人可能就非常陌生了。但季老却对东方文化博古通今,正是对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综合比较,才让他有了东方文化必将引领世界之信念。
我原来对小语种存有一些偏见,认为学这样的专业没有前途,通过季老的成长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其实无论什么专业,只要在这一个专业领域内学精学强,就没有失败者。之所以我们有这样的偏见,那是因为我们的学识不够,境界不够,功利主义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