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读《牛棚杂忆》写过一篇读后感《不能忘却的痛》,既然对季老的文字这么感兴趣,那就再读一遍,重写一篇真正的读书笔记吧!
再读《牛棚杂忆》
对于《牛棚杂忆》一书,出版社给出的引言介绍是季老在书中的原话:该书讲述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而季羡林老先生自己则说: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题记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活泼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在“**”中的不幸遭遇,深刻的揭露了“**”的残酷性,真实的揭露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此书也具体述说了许多**当时的场面。
往事不能如烟
往事如烟包含着无限的沧海桑田,如烟的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一段段生活经历变成了记忆,或许,这就是人生,旧的随风而去,新的也将启程。
但,往事也不能如烟飘去,“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必要,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历史,应清晰的记住那一段有血有泪的过往,并以史为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一年多以来,我看够了斗争走资派的场面:语录盈耳,口号震天;拳打脚踢,耳光相间;谩骂凌辱,背曲腰弯;批斗完了,一声“滚蛋!”踢下斗台,汗流满面。到了此时,被批斗者往往是躺在地上,站不起来。”
“在训话的同时,有人就从我们黑帮队伍中拖出几个人去,一个耳光或用脚一踹,打倒在地,然后几个人上去猛揍一顿,鼻青脸肿,一声不敢吭,再回到队伍中。”
文中还有很多血淋淋的场面,所谓派系之间的斗争尖锐而血腥。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只想再多说一句:有些事必须深刻放在记忆中,即使是让人苦痛的悲剧,也不说一句往事如烟,任它轻飘飘的过去,: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知言养气
《孟子·滕文公下》知言养气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不受任何环境的干扰,威胁、利诱无法改变其操守,这种豪迈气魄,对于封建社会中正直知识分子的砥砺气节是很有鼓舞力量的。价值观是作为人获得一种充分的、完全的内在修养后所产生出的一种外在的、能够由其他人所认知其本人修养结果的一种体现。孟子"知言养气"的逻辑结构,应是知言先,养气后;先知言,再养气。养气以知言为基础,并一定程度体现出知言。"知言",是为了我们营造更好的思想空间,是内在修养的基础,而"养气"则是对于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研究孟子的知言养气学说,有助于我们在正确的言论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牛棚杂忆》中有大量的季先生在**时期的切身感受之词。
“世间流传的是:‘*****’七八年一次,一次七八年,我写这些信,等于瞎子点灯,白费一支蜡。我却一厢情愿,痴心妄想,妄想有一天一睁眼,‘*****’结束,我这个鬼再转变成人。那够有多么好呀!在弥漫宇宙仿佛凝固起来的黑暗中我隐隐约约从‘最高楼’上看到流出来的一线光明。然而最终证明,这只是一片海市蜃楼,转瞬即逝。我每天仍然是劳改、批斗、审讯。”我想,无数与季先生存在着相同遭遇的人,无数文革时期的受害者都有着季先生一样深刻的感想,对生活充满着渴望,对生命充满着热情,但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期盼却也换不来一时的自由,仍然过着非人的生活。
“我此时一个朋友也没有,谁都视我如瘟神,我向谁求援呢?”“我敢走出去吗?我好像是乌江边上四面楚歌的项羽。幸亏我已经研究过比较自杀学,我决不自刎。我还要活下去。但是活下去又怎样呢?我真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了。”那是多么难熬的一个时期,没有朋友的陪伴,没有亲人的安慰,有的只有无尽的孤独与心伤,幸而此时心中仍留有一丝要活下去的期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期冀一点点变质成了自我怀疑,在这个红红绿绿,五彩缤纷的世界里,眼里也只剩下灰色。
在劳改期间,明明很辛苦的要劳作,季先生反而因此感到幸福,只因不用再被批斗,“但是,我们也有特殊的幸福之感:这里用不着随时担心被批斗。批斗我们的单位都留在校内了。在这里除了偶尔挨上一棒或一顿骂之外,没有喷气式可坐,没有胡说八道的批斗发言。这对我们来说已是最大的幸福。”
纵然**无情,但人心却仍留有一丝温暖。“抬眼看到身旁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张学书,一个是王恩涌。宇宙间好像只剩下我们三个被批斗者。他比我年轻,身体也结实。是他们俩把我扶了起来,把我扶回了家。这种在苦难中相濡以沫的行动,我三生难忘。”
或许这一点一丝的人间温暖,正是大部分能人志士不倒下的有力支撑,正是大部分人让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熄灭的源头,也正是推翻**的动力。很多人如季先生一样有着在**中被批斗的遭遇,但苦难过后,他们大都人都选择了保留一颗宽容的心。“人间温暖一直存在,长存一颗宽容之心”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温润、善良和修养,虽然这样的包容看了同样让人心酸。
守正出新
“守正”是指完整地继承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准确地理解历代大师的精辟见解和笃实结论。我们提倡有作,在完整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挑战权威,善于探索新知,正确看待失败,尊重个性发展,逐步建立超越前人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以创新作为个人和团体的价值取向。
守学问之正。凡学问之形成,均为历代学人累加所致。而学人所为,起点必是继承,我们倡导完整地继承前人成果,准确地理解前人思想,养成严谨的学风,形成扎实、优化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守处世之正。为人处世当笃守正道,诚实平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守行事之正。倡导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勤于实践的作风。扎实做事,不浮不躁。严谨行事,一丝不苟。
此处,我用了“守正出新”作小标题,我也犹豫了一会,该怎样去描述呢?
一段逝去的历史,一段不忍回忆的红色革命,季老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做了别样的回顾。长达十年,是中国人永远无法绕去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事件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是它对中国人心灵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却远远没有停止。那逝去的十年到底对中国、中国人民、中国的知识分子造成了怎样的伤害?我们该如何看待或反思那一段历史?这将是一个长久讨论的话题。尽管结束后有了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等对**认识的流派的著述,但是由受害者本人不夹杂感情色彩,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的著述却不多、
季羡林大师在《牛棚杂忆》中对人性的善恶进行了剖析,以知识分子云集的北大为代表,管中窥豹感受了那段历史中的人性善恶。读《牛棚杂忆》可以让我们感受大师的宽阔胸怀、乐观精神与真诚正直。为后人还原那段真实的历史。
为什么要留下那段痛苦屈辱的记忆?季老在自序中写到,我期待着有人会把自己亲身受的灾难写出来。历史学家教我们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期,氛围中去看,去观察,尽管法律不外乎人情,但只有实行法制才能保障最广泛的公平.。
"砥砺前行"
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