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清照第五章

悲欢离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故事起起落落,人物分分合合。人生这条路,好像总是悲伤多一些,但是苦有八画,甜有十一画,是我们在中和的时候感受错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有时,生活来段小插曲,会让它更加的有意义。因为有了若,才明白甜的重要性。不困于心,不念于情,你就会让自己霍然一些,因为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对抗,而是接受。 

再入仕途

我和老人并肩齐驱,街上偶尔有人投来异样的眼光。还好,除了李清照,街上还有一些古装打扮的杨贵妃、卓文君、蔡文姬。所以她的出现,并没有引来人们的围观,再加上已是深夜,街上的行人已所剩无几,我们聊的很尽兴。在这座城里,我知道她是李清照,她知道我是易安居士,仅此而已。

想到这里,我提议让老人感受一下现代服饰。唐朝经济学家孔颖达解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思是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大美华夏李清照已经感受到了她的那个时期,但是还没有体验现代人的服饰的美丽。

李清照生活的宋代,服饰主要以宽松、遮身、自然为主。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不知道她穿上我们的服装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我把她带到了一个服装店,看到琳琅满目的服装,她也很好奇。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帮她挑了一件黄色的毛衣和蓝色的牛仔裤,试穿完后从衣帽间出来,没人知道她是李清照。我看到了她脚上的鞋子,感到诧异。李清照居然没有裹脚,因为她穿的并不是“弓鞋”。从史书上记载缠足在宋代流行,而李清照并没有受其陋习,一种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她读书、她饮酒、她赌博、她作词,她不缠足,从这儿点可以感受到她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同时从李清照的家庭来看李格非夫妇对李清照所受的教育并不是狭隘的女人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

现代人的服饰,古代的头饰,这样的打扮好像显得格格不入。这次老人要求把头发放下来,像我一样,扎成一个低低的马尾。打扮完之后,李清照站在那里,除了故事,完全没有了宋朝的印记。她的衣服打包在袋子里,我们继续夜游明水。

老人穿上衣服很高兴,说现代服饰更方便,简单。头上旳饰品摘下后整个脑袋也顿时觉得轻松很多。我问她为什么当时没缠足,她只说了三个字不喜欢。婉约词宗,爽朗性格,她并不会为了迎合大众而伤害自己,大众审美是"三寸金莲",在她那里是“做我自己”。

这时老人看了看我的脚反问:“你也没有缠足?”

我哈哈大笑起来,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被推翻后,有一个人叫孙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缠足。新中国成立后,缠足恶习被彻底废止,中国的妇女才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关于“缠足”,我最初的了解还是在奶奶那里,小时候奶奶照看我,洗脚时看到她的脚好像被折了一下,都聚集在中间,很奇怪。问奶奶,她说小时候她妈妈给她缠的,因为这她哭了好多天。过去一段时间适应了也不疼了,但是她也跑不快了。听她讲完我还庆幸自己没被缠足。据历史记载北宋初期妇女尚未缠足。北宋中期,开始出现缠足。《南村辍耕录》说,缠足在熙宁元丰之间,为之者犹少。缠足的起源,与统治者有着莫大的关联。在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上,所谓的女性美就是要体现出她们“阴柔”的一面,就是娇小、柔弱、娴静以及要有柔和的曲线等等。自“小”而言,樱桃小口、瓜子脸、杨柳细腰都是女性美的特质,至于脚也不例外。根据《鹤林玉露》记载,宋朝的公主普遍缠足,有人自称是荣福帝姬(公主的意思),因为脚大而被怀疑不是公主。苏轼《菩萨蛮·咏足》称小脚为"宫样",这也证明缠足起自宋朝的上层社会,这种思想传播到民间,百姓则认为小脚为"三寸金莲"。后来金人把北宋统治者赶出中原、占据半壁江山,女真人在同汉文化的接触中,也开始缠足。《烬余录》记载金兀术略苏....妇女三十以上及三十以下未裹足与已生产者,尽戮无遗!元代,蒙古族本来不缠足,他们策马扬鞭,驰骋草原,后来接触这种文化,也持赞成态度。明代,妇女缠足进入鼎盛时期。清代,纷纷效仿缠足,从皇宫到民间,直到一些有识士发出反对的声音,这种文化才渐渐压制下去。

我滔滔不绝的讲述了后面的历史,李清照也饶有兴趣的频频点头。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不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什么是美?我们没有办法说是非,因为美是个人评价,它可以是漂亮的容貌,也可以是婀娜的身姿,还可以是善良的心灵,或者是丰富的知识。

宋政和元年,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向宋徽宗上奏,里面讲述了赵挺之所受的冤屈和赵家一门惨被抄家的经历。宋徽宗仔细阅读了奏折的内容,并为郭氏救夫的精神打动。决定恢复赵挺之"司徒"的称号,对蔡京的做法进行了审判。

赵挺之恢复了名誉,赵家三兄弟也随之上任。赵明诚被朝廷委派至莱州任命。我们十年的青州生活随之结束。进入仕途,也是赵明诚一心强烈的追求。父亲沉冤昭雪,赵家沉寂十年,他也想在仕途的这条路上闯荡一番。

赵明诚告诉老妇他先去莱州安顿,打点好一切便会过来接我。时间不会为了谁而停留,我们再次分别。看到他远去的身影,我默默伫立。日后又会一人看花,一人喝酒,一人写词,不免升起哀怨之意。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开即将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

念奴娇·春情

【宋】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点绛唇·闺思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暖融融的雨,晴朗朗的风,刚把冰雪消融,柳叶犹如媚眼,梅瓣恰似粉腮,已可感觉到春心的跳动。饮酒赏春,吟诗述怀,欢乐与谁共?

蝶恋花·暖风晴雨初破冻

【宋】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归来堂不再热闹,春去秋来,时光匆匆而过。这半年我给他寄过许多书信,奈何没有收到一点回响。时间会告诉你,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保质期。

一段新愁

夜越来越深,街上的湿气也重了,我带着李清照进了一家咖啡店。据说1884年,英国商人从菲律宾将咖啡引入中国台湾,并在那里首次种植成功。1902年,咖啡又引入云南,这才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所以这肯定是李清照第一次喝咖啡。

老人细品之后,赞不绝口,说味道醇香,苦涩中又带着丝丝香甜,真的像极了人们的生活。我告诉她,不仅如此,喝完之后您肯定不会困了。咖啡在现代人的生活里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醒神,早晨来一杯,精神一整天。她说中国的茶叶也有此功效,像铁观音和普洱都对大脑有醒神作用。

店里面暖融融的,飘满了咖啡的香味,让人顿时觉得舒服极了。两个店员在闲暇之余聊他们的生计,我和李清照则坐在墙角的小桌继续着她的回忆。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年轻人叫萧史。他擅长吹箫,史书记载此人“风神超速”。但是他出身卑寒,无人问噤。当时秦穆公有一个女儿也擅长吹箫,名字叫弄玉。一次无意当中听到了萧史的箫声,对他非常倾慕。她回去告诉秦穆公并且希望自己能下嫁于他,秦穆公答应了。

婚后,夫妻二人与箫声为伴,萧史把自己的吹箫技巧教给了弄玉。夫妻二人日日吹箫,合奏简直精彩无比,连周边的凤凰也引来洗耳恭听。后来在一个夜晚,两人羽化成仙,萧史乘龙、弄玉乘凤往天边飞去。后来世人为纪念这对美丽夫妻,把这个传说谱成了乐章,"凤凰台上忆吹箫"的词牌名因此产生。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宋】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唐朝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曾作诗一首,从长安一带送到渭城客舍,到了作别之地写下一首七言绝句。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人根据这首诗谱写了《阳关三叠》古琴曲,一叠渭城朝雨,二叠邮亭折柳,三叠石桥分手。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武陵人远的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幽明路》。说汉朝时期,刘晨和阮肇到天姥山采药。天色已晚,他们沿着溪流往回走,忽然看见两个仙女。仙女便像老朋友一样邀请他们到家中,后结为夫妻。半年过后,刘阮归乡心切,但在回去的途中却怎么也找不到家了。原来他们在山上半年,山下已经过了好几代。可谓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啊!

东晋陶渊明又把另外一个武陵人带到了世外桃源。陶渊明虽在农家田园,仍旧关心国家大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最终背信弃义,最后丢失了天外世界。就像老妇和赵明诚之间的关系,曾经的浓情甜蜜,此时的分隔两地。迟迟的没有消息,我已知晓他已淡忘曾经的情谊,又有了新的生活。

宋宣和三年(1121年),我收拾好行礼,决定前往莱州。之前搜集的金石字画暂由仆人们照看。临行那日,朋友们将我送至城门,依依不舍。莱州虽与青州相距三百多里,但是路途颠簸,马不停蹄也不像现在的交通能当天到达。临近傍晚,我寻得一家驿站休息,秋雨打窗几分寒意,姐妹们送别的场景又历历在且,我写了首《蝶恋花》给她们邮寄过去以表敬意。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宋】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为什么是四叠阳关,不是《阳关三叠》吗?”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问道。

“在宋代,人们唱《阳关三叠》时,通常会将每句诗重复演唱四遍,因此被称为“阳关四叠”。”老人接着说。

原来如此,李清照应该早有预感,阳关四叠唱了一遍又一遍,不仅是在告别姐妹,还有她和赵明诚在青州的岁月。当时的岁月不能也不可能回去,以前的山盟海誓,赌书泼茶一起随乐声消失在无边的时间里。

夫唱妇随

久别重逢,定是让人欣喜的。但是当我到了莱州住所时,并没有太多喜悦,因为赵明诚又有了新欢。久久的杳无音信,内心的种种怀疑都已变为现实。

侍妾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宋朝皇帝赞成并鼓励大臣们蓄养侍妾和歌妓。连前辈苏轼,家里也数位歌妓。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下,纳妾制度逐渐成为一种被社会认可的合法现象。富裕家庭、贵族、官员和文人都有可能纳妾以拓展家族势力和延续家族血脉。不过有一人拒不纳妾,这个人就是变法的王安石。

北宋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曾写到1061年,王安石升任知制诏,这差不多是个三品官,职位不低。当时,王安石已满40岁。为了让自己的丈夫享受一下上流社会的待遇,王安石的妻子就花了90万钱给王安石买了一个妾。如此重金,说明这个妾不仅五官十分美貌,而且气质出身都非常有水准。所以,在1061年的一天,王安石下班回家,就看到了一个美貌女子在家里面等着自己。王安石是不知道妻子给自己纳妾这件事的。所以,他就对女子问:“你谁啊?”

美貌女子盈盈一拜,回答的非常委婉:“是夫人让我来侍奉您的。”王安石一下子就明白了,哦,这是给我纳的妾。

见女子美貌端庄,行为举止雅致脱俗,出身一定不凡,所以王安石又问了:“那你是谁家的呢?”

听到这句话,女子有些难过,答道:“我丈夫是军官,负责监督军粮运输。可是船沉了,所有军粮也都淹没在水里。为了陪这笔钱,我家变卖了所有家产,但是钱还是不够,所以只好把我也卖了,以凑钱还债。”

听到这里,王安石不禁伤感。一名堂堂军官的正妻,竟然也会沦落至此。

于是,他招呼人来,不仅让人将女子好生送回家中,同时,买这名女子的90万钱,也送给了那对军官夫妻。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辞妾”的故事。

不过这个是个例,周围环境大多如此,再加上老妇并没有子嗣,赵明诚纳妾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我的性格执拗,当时认为他是我唯一的风景,那我也应该是他唯一的伴侣,女人生而就不平等。殊不知,这只是年轻时的美好幻想。

在莱州,赵明诚每日忙于公务,住所布满灰尘,窗纸也破旧不堪。寻遍整个房子,仍没寻得平日伴随的诗词古画。想想青州的生活如此静谧和难得,而今赵明诚每日为钱财而奔波,恍如隔世。我在茶几上寻得一本《礼韵》,随意翻阅并寻得"子"字,便以此为韵赋诗一首。

感怀

【宋】李清照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在漆里的夜里沉思,脑海中浮现的人物成了自己的好朋友,给他们取名为"子虚"与"乌有"吧。

听完这段故事,不知为何,我反而觉得李清照可爱至极。将近四十,她一直抱有一颗童心,赵明诚的心已经不在她那里,无人陪伴,她幻想出两个知己,不知这是她的心酸无奈还是天真烂漫下真实的自己。

在当时纳妾成风的社会里,赵明诚不能算错,而李清照的内心怨言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她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

风雨同舟二十年,我和赵明诚之间的默契不会有人代替。他的金石事业还需我的顶力支持,一次我们听到在城南的山上有一块石碑取名为“后魏郑羲碑"。要知道这是大名鼎鼎的郑羲所作。若是能寻得此碑,此乃大幸。于是我二人前往南山,山上果然有这一石碑。在碑文未尾写着"上碑于正南二十里天柱山向阳处,此乃下碑"。随后,我和赵明诚又前往天柱山,找到了上碑。回来后,成功将碑文拓印成字帖,做成珍贵的资料收录在《金石录》中。

还有一次我们得到了一幅白居易的真迹,两人把字画仔细观摩,赞叹不已。我们赏玩点评,直到茶水变清,烛火燃尽,还是意犹未尽。

任莱州太守期间,赵明诚金石研究收获巨大。“每日晚,吏散”后,两人将收集的拓片每十片按束捆扎,逐束考订作注,每晚“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方憩。

赵明诚编纂《金石录》,但有些史料未全,刘绎如将收藏的400卷汉唐石刻赠送给他,供其补缺编就,后在莱州静治堂装订成册。

忙碌的生活让我俩的感情破镜重圆,共同的爱好让两人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淄州轶事

淄州,即今天山东省淄博市。淄州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的国都,著名的稷下宫,在这里。此地齐国遗风,文物丰盛,许多文雅名士都曾生活在这里。从百家宗师姜子牙,齐国大夫鲍叔牙,再到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华夏第一相管仲,再到战国齐威王,齐国相国晏婴,稷下先生淳于髡,唐朝名相房玄龄,西晋文学家左思都在此地施展过才华。左思的《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 抄写的人非常多,造成"洛阳纸贵"。

妇人说了这么多淄博的名人,在这些朝代后面还有一个清朝杰出的文学家叫蒲松龄。他写了一个鬼怪小说叫《聊斋忘异》,情节离奇,为世人喜爱,称他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之圣手。我接着介绍。

在淄博最近还流行一种美食,叫烧烤。全自各地的人都去尝鲜,肉不仅好吃,淄博人也热情。大家不远千里吃的不是肉,而是情怀。

《东京梦华录》中,有一道叫“旋炙猪皮肉”的小吃,便是冬日东京城中毫无疑问的人气美食。至于平日里的夜市,更是“燠爆熟食”俱全。相信李清照在宋代,一定体验过深夜撸串的乐趣!

自先秦时起,中国人发展出了三种烧烤技法:燔、炮、炙。所谓燔,就是直接将食物放在火上炙烤。炮,则需要把食物事先用草或湿泥包裹起来,现在的“叫花鸡”,做法便与之相似。炙,则是把食物切成小块,再串起来烤,算是最早的“烤串儿”。

在《诗经·小雅·瓠叶》中,招待客人的主家便用这三种烧烤方式轮番整治一只可怜的兔子: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

时间走过秦汉,进入深受胡风影响的隋唐时期,烧烤的品类更是大大丰富起来。除了常见的牛、羊、猪肉,骆驼肉也被纳入菜谱,即“驼峰炙”。

唐代著名边疆诗人岑参,便在诗文中写道: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这是何等豪迈之气象!为了合理吃烧烤,唐代医家甚至将烧烤琢磨成了药膳。

进入文化极度繁荣的宋代,烧烤的普及性更是不必多言。据《岁时杂记》所载,烤肉已经成了宋朝人过冬的生活日常。他们为了冬日取暖点起暖炉后,便“物尽其用”,顺便在上面摆上烤架,便成了绝妙的室内烤炉。一家人围坐在炉边,喝温酒、吃烤肉,不亦乐乎。

倘若不论“吃烤肉”这件事的实质,单说“烤肉”二字本身,第一个吃烤肉的大概既不是北京猿人,也不是商周时期拿炙肉祭祀的古人,他们造“烤”这个字的人是画家齐白石。

齐白石(公元1864年-1957年),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他在20世纪30年代应北京一家“清真烤肉苑”之请题字, 造了“烤”字。

据据邓拓《燕山夜话》记载,北京宣武门原有一家闻名遐迩的“清真烤肉宛”。一位名叫唐友诗的记者请齐白石老人去烤肉宛品尝烤肉。

齐老笑着说:“我的牙齿,哪里嚼得动?”记者说:“正因为让您嚼得动,才请您尝尝肉的味道”,随后又补充一句,“那肉嫩得跟豆腐似的。”齐老便拿起手杖,一道去了。

果然,烤肉宛的烤肉风味独特,软嫩可口,得到了齐老的连连称赞。

从此白石老人常到宛家吃烤肉,多次写字画画送给店主人。比如有一次,白石老人画了几枝梅花,题两句诗:“岁寒松柏同精健,知是无生热血多。”这似乎是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期间表示一种不甘屈服的意思。他用这副画送给烤肉宛,当然也包含有对店主人的勉励之意。过了两年,白石老人88岁的时候,又画了一幅寿桃送给店主人,题曰:仁者多寿。不难了解,这不但是老人自寿,而且也为店主人祝寿。

后来清真烤肉苑的老板请齐白石老人题写匾额。老人题写时不知写哪个“烤”为好,查了几部字典,未有确切的字。后来白石老人想烤肉要用火,那就是火字旁,加上“考”字,取其音义,可确切达意。于是他挥笔题写“清真烤肉宛”五个字,并在这五个字和署名之间夹注了一行小字云: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

 齐白石根据形声字的造字原则造了这个字,是符合汉字规律的。“火”字旁是炙、烤的本质特点,在几百年来民间口头已有“烤”的说法基础上,取“考”字之音。这个“自我作古”和“杜撰”得好啊!因“烤”字造的有理,被广泛使用,以后各种字典都收录这个“烤”字。

讲完之后我感觉肚子顿时就饿了,让妇人在咖啡店坐着,跑到街对面买了几串烤肉。现代人的创新,厚厚的调料我们已经很难品出肉的味道。

1126年,赵明诚调任淄州任太守。于我们而言,文物即是财富。我们先把莱州收集的文物字画运往青州,然后一同前往淄州。

淄州的寓所,亦十分简陋。赵明诚平时除了公务,其余时间依旧到民间寻访文物。那日在一村子里,得到自乐天手书的《楞严经》,非常开心。得到此物后,他策马扬鞭,拿回与我共赏,直到茶凉烛尽,两人不亦乐乎。

后来,姐妹们来信,说青州又发现了十几件古物,包括数十枚古钟,均刻有文字。得知此事,我和赵明诚马不停蹄连夜赶往青州。发现出土的中鼎铭文上最多的竟有五百多字,在当时可谓相当罕见。

赵明诚在《唐淄州开元寺碑》题跋:右唐淄州开元寺碑,李邕撰并书,碑初建于本寺,后人移置郡廨屋下,余为是州,迁于便坐,用木为栏循,以护之云。淄川开元寺内曾有一块碑,碑文是李邕写的,后来移到郡府的堂前,为什么呢?他作为淄州的主官,把碑迁到合适的地方,用木头做成栅栏围起来,是为了便于保护这块碑啊。不但记下来了寺碑来历、历史价值,还增加护栏加以保护。他在《汉成阳灵台碑》跋注:"余为淄川,同官李芜,雷泽人,云冢正在城西南,盖《述征记》误也。"此外,他还获得平陆戈铭王姜盥铭并其载入《右器物铭》。

淄州离青州不远,所以把一些字画文物可随时运回青州。1127年青州发生兵变,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远处,战火连天,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875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69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475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59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3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63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0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2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73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86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52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1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66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29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