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三月三,五月端午招手间。
我慨叹时光太匆匆,转眼已过半生。
又是一年二月二,春节的脚步已远去。
每年的今天,忙了理发店,火了咯嘣豆。
前年的二月二,忙了微商、秒杀群,火了口罩、朋友圈。
今年的二月二,疫气仍挥之不去,大街小巷却关注上了硝烟的动向。
我们小时候的二月二,炒豆、剃头、打仓囤,就像三部圆舞曲。每年到了这一天,早上还没起床,我准就会听见院子里“卟咚”“卟咚”的声音,这一定又是父亲在打仓囤了。赶紧起床,喜欢凑热闹的我,就爱看别人干活。(这个乐趣也一直保持到现在,是我为数不多的好习惯之一。)
父亲左手端着里面盛满了草灰的簸箕,右手拿一根棍子,用棍子敲打簸箕的底部。簸箕里面的草灰,随着震动徐徐落下。根据院子空地的大小,父亲慢慢移动脚步,用草灰在院子里画圈圈。
我家院子里一般能画一大一小两个仓囤,最后父亲给每一个圆圈的一边,加上一个方形的“月”字形的小窗户。小时候,我以为那是仓囤门,后来才知道那是梯子。用以表示进仓囤的“梯子”。
打簸箕的棍子也有讲究,最好是椿木棍。因为,按照民间的说法,椿树乃百树之王。我问为什么,于是母亲给我们讲起了“椿树为王”的故事。(附在后面)
大门口外面也同样打一到两个仓囤,然后围着宅子院墙撒一圈,这套流程就叫“围宅子”“打仓囤”。象征的寓意就是那句谚语里唱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为什么二月二龙抬头呢?我想应该还是跟农历的节气有关,每年的二月二都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一个冬季,天寒地冻,“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两日”。冬天过去,惊蛰前后开始,冰雪消融,大地解封,农民们渐渐开始了地里的活计,这也是“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牵耕牛”谚语的由来吧。
也就是这时候,所有冬眠的动物开始了它们一年的活动,被古代人们神化了的龙,作为动物界之首,自然成为了代表。
其实,这里的“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以龙为图腾的中国人,于是都选择在这一天剃个龙头,讨个好兆头,期许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二月二这天,不管是围仓囤,还是炒豆子,都是农耕时期的人们对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又到了一年的二月二,春天的脚步近了,天气渐暖,阳气逐渐上升,肆虐了三个年头的疫气也应该消退了吧!
今年,我也早早准备了几样豆子,在这里记录一下我们的传统习俗。惟愿:国泰民安!
附民间传说:椿树为王的故事
西汉末年,外戚撑权,王莽纂位,刘秀被迫外逃。一路上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历尽坎坷。有一天,饥寒交迫,竟饿昏于荒郊,幸遇桑林,得桑椹充饥才保住了姓命。
后来刘秀称帝,始建东汉,因感念桑树救命之恩,御笔亲题“树王”,制成金牌,命大臣去桑林钦封。只因糊涂大臣不识桑树,错把金牌挂在了椿树上。
桑树见椿树无功受封,气破了肚皮,因而树皮至今多有开裂。当年目睹错封这一幕的柳树,在一旁笑扭了腰,直到现在身子还多弯弯着。
尽管是张冠李戴,椿树为王却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