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凉十五
-1-
天芒传奇,是包青天系列里我最爱的一部。
第一次看这部剧的时候我还小,也是因它迷上超哥,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追星族。
那时候是晚间档,剧中有些画面看起来还是挺吓人的,其实就算是现在,我也还是不敢在晚上看......
2006年的时候,我上小学六年级。可能因为年纪比较小,把剧只当成故事看,看得不细也不思考,所以记得的都是:每个凶手;超哥认真的样子最迷人;结局很感人;超哥唱的片尾曲好好听;杨蓉演的所有角色中最喜欢小风筝......
当时印象最深的是木兰案,木兰遍体鳞伤、生无可恋地坐在彩蝶上吊的门前那个画面还曾出现在我的梦里,特别扎心。
其实并不是它真的比别的剧情好看,而是因为那时候我住校,每次放假回家看到的都是真相已经呼之欲出的后半段,从来没有把那个案子完整地看完过。
这次终于有始有终地看完了,舒坦!
-2-
长大后再看,才发现以前错过了很多细节。有人说这部的感情戏太多,把悬疑剧变成了言情剧。
可我觉得,情感戏并没有多到这样舍本逐末的程度,且剧中的情感部分往往都是作为破案的铺垫存在。
一本正经地破案我是不感兴趣的,虽说生活不能被工作绑架,但某种程度上,生活与工作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工作中的某些灵感大多也来源于生活中不经意的瞬间,正是这一点,让我觉得剧情真实,反而更加吸引我。
包青天1和2只看过一点,隐约记得一些片段,感觉和这一部的风格不太像,个人来说,前两部偏向单一古板,而这一部因为情感线的增色,更有味道一些。
所以这一部最好,可以反驳,我不接受。
-3-
温故而知新,发现这部剧里好多台词都说得很有内涵。
包拯说:找出真相,不是为死者报仇,而是为凶手解脱。
纵观全剧,确实如此。人性是复杂的,从没有人是天生的罪犯,每一个凶手的背后都潜藏着不为外人道的辛酸和苦楚。
木兰案里,原本幸福快乐的少年因为他人的贪欲一夜之间家破人亡,心爱的女孩为救他失贞舍命。
这样的变故放在谁的人生里可能都是一道送命题,放下过去好好生活,恐怕是极少数自私的人才能真的做到,大多数人是很难忘掉那些噩梦般的经历再若无其事地按从前的轨道生活的。
如果能做到,那必是压抑着心底巨大的悲痛装作云淡风轻,可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也不是别人付出巨大代价让他活命的初衷。
所以他的归宿只能是死,而比被绞死唯一有意义的是,因为报仇,他让世人知道了真相,还了父亲清白,他解脱了,所以死而无憾。
迦叶寺里那个帅气的和尚,因为从小目睹母亲的苦难际遇而滋生仇恨,一念成魔。
脸谱案里,当年意气风发的伙伴为了对抗恶势力去扩大自己的势力,结果欲望膨胀变成了另一种恶势力。被昔日梦想唤醒想脱掉脸谱的父母官却发现其他的兄弟成了自己全身而退的阻碍,为了脱下脸谱,找回当初的自己,他起了杀心。
凤凰镇里,为了给爱人报仇杀掉徒弟的老大夫,不知道徒弟之所以选择杀掉他心爱的人这种极端方式,也是源于对他的尊重和爱戴,为了维护他的一世名声。
作为天芒守护者的清纯少女若水,无法阻挡人们对长生不老药的痴迷、对天芒的狂热追逐。在自我职责与他人生命之间,她选择了履行誓言,守护到底。
-4-
生而为人,我们从来没有对不起谁,可为什么依然无法顺利地过完一生?
《心理罪》说:“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每个人都自作自受。所谓好坏美丑善恶,都只存乎一心。”
这世上哪有无缘无故的爱恨,只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鬼,愤怒仇恨贪嗔痴就是这个鬼的武器,当你无法控制它们或反被它们控制时,这个恶鬼就会呼啸而出,害人害己。
那些凶手,其实都是它的受害者。
《罪全书》里说:“人是幸福与苦难之间的钟摆,日升日落,周而复始。大多数人都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苦难,也许没有不幸就是幸福。
是啊,没有不幸,也许就是一种幸福。
这世界人总在变,思想永不止步,所以道德的边界很模糊,对错也不总是那么分明。
可是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心中的清明。
它时刻都能带来幸福。
-5-
很久之前,枫小梦对我说过一个道德实验,我去查了下,叫轨道困境。
轨道困境:如果你是一辆正飞速行驶的电车扳道工(司机),电车前方的轨道上捆了5个人,你可以选择改变轨迹驶上旁边的支线,可支线上同样绑着一个无辜之人。那么,你选择撞死1个还是5个?
我这人头脑简单,不喜欢思考这类问题,而且从心里觉得,这是没事找事。
马克思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也许那1个是好人,5个是大坏人。
也许1个是科学家,5个是普通人。
也许6个都各有成就,但1个的更有爱心。
……
因为这6个人不可能是一样的人,他们身上都有各自的烙印,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无论以什么为依据,做出选择的同时必然会失去某些东西。
当然,情境不允许司机考察他们的人生,也没时间想太多,如果没有其余附加条件,每个人都无辜,又无法停车的话,只能选择将伤害降到最少最低。
但这种实验没什么意义,因为条件都是固定的。
而在生活中,有因才有果,并且,我们只会面临一种情境,没有那么多假设存在。
判断一件事该不该做,其实不用那么复杂,如果你开心,就做,不开心就不做。
前提是,开不开心是发自内心,而不是违心地用自我说服做心理建设。
然而最终,你选择做哪种人,会有怎样的行为反应,都是由你的心决定的。
其实,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也都是加害者,愿你我都能得到解脱,心中清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