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很多故事都是与山野联系在一起的,如同所有农村孩子的童年一样。
承担我所有回忆的是山,还有那些似乎已经很久很久的快乐;如今时常出现在梦中让我最恐惧的,也是那一眼望不尽黑暗的山野。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我爱它,同样也害怕它。
这是一个具有丘陵特点的小地方,山大都是矮小的,这片土地没能给它们耸入云霄的身躯,或是奇形怪异的陡峭面貌,它们只是些再平凡不过的小山。站在高处,望过一座山,还是一座山,并非是群山环绕,它们只是错综无规律地排布着,像是被人播撒般的随意,而这随意间也无心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生活在这里的人,靠山靠地生存,几十上百年也就这样过来,一代又一代,如白驹过隙。几乎是一座山衍生了一个村庄,一座山脚下的沿途散布着高高低低的房子,以前都是模样款式相同的老房子,盖着黑色的瓦,很多年后才出现了新式的小楼房。往往是深山处有人家,白天里你只能看见房子一点点冒尖的瓦顶,到了夜间,点亮黑暗的微弱的点点光,不是星光,是对面山脚下的,被掩盖住的房子里闪出的灯光。陆游口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在任何一个古旧的农村里都能寻到这种感觉。
后山的故事不单独属于一个人,属于一个村庄。
奶奶房子后面的这座山,可以是我家的后山,可以是其他人家的后山,同一座后山,不过是不同人家。
它太普通了,以至于与它生活了十几年的我,仍然没能记住它容貌。熟悉了,习惯了,也就容易不在意,我真正开始怀念它,是离家万里出省读书后。也许,就是此刻,才算是真正怀念。我试图找到一个好的方式来描述它的外表,然而任何言语都看上去是矫情装饰,硬加在它身上,它实在是太普通了。若我仍是十几岁的孩子,或许还能找到些新奇的比喻来赞美,说它是卧在家门后的狮子,树木是它身上的鬃毛;说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刺猬,背着无数青葱的刺。
现在的我只说,四季在它身边走过,留下不同的故事。
冬雪还没有完全融化的山野,最冷。尽管这个时候春天已经孕育出来,但温暖还没来得及跟上脚步,要等到春天来到很久很久了,山的生命才真正意义上开始。初春与晚冬是难以分清界限的,要探究先有冬后有春,还是春过后才是冬,就像讨论鸡和蛋的关系一样复杂,总会有个争论。我更乐意认为春是冬之子,如此才好理解生生不息的四季轮回。
春天最多雨,乃水润万物。它淅淅沥沥撒下,从山林到田野,从屋顶的瓦到门前的池塘里,在它慷慨的捐赠里,后山的某个地方,春笋齐齐破土而出,探出了头。拔春笋是我们小孩子在春天最爱的活动之一。雨后春笋的长势是迅猛的,若想要拔到嫩笋,时机是很重要的,晚了几夜兴许它就已经长得比人还要高了。往往是挑上一个时间,村里所有小孩子一起爬到后山上去,拔新鲜的春笋,最合心意的是长到膝盖那么高的——刚冒出头的很难拔出来;太高的又会老了。什么东西都是折中最合适。
大家都是满载而归,大山的馈赠是丰盛的,从来不会少了谁。往往要回到家,才会发现裤子已被露水打湿了大半,对于小孩子来说实在没什么,如若不是大人催促着换一条,等着等着它自己就干了。我家是不吃春笋的,爷爷奶奶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吃,而妈妈是出于个人口味原因不喜欢,所以每年春天我拔的春笋只是自己的玩具。剥掉它外面厚厚的几层皮,露出黄绿的笋,摸上去嫩嫩滑滑,让人好生欢喜。我拿着小刀或是将它们一节节切碎,或是在上面刻字,偶尔也有鸡过来啄着吃,但最后都是被搁置在一边腐烂发黑了,我实在是不懂珍惜。
长大之后偶然在朋友家吃到嫩笋炒肉,连连称赞,这才发觉自己过去竟错过了这么一道美味!
夏天是虫蛇的世界。树上不知道哪片叶上睡着毛毛虫,树下不知道哪个洞里会爬出蛇,我最怕的莫过于这两种生物了。出于恐惧,也为自己的安全着想,后山就去得少了,只是偶尔搬个小板凳,到屋后面对山的方向乘凉,偶尔打起了盹,做了一个夏日午后的梦,感觉过了很久很久,醒来夏天就过去了。
秋天是我金色的快乐。小的时候贪玩,不爱干正事,总要大人给些实在的好处才肯去做某些事。每到了秋天,山上落叶铺得很厚的时候,多是一些枫树叶、松叶和松果,奶奶会让我背着箩筐上山去扫落叶,许诺我满满的一箩筐给五毛钱。钱迷心窍的我,会尽力地装满好几箩筐,一个下午能拿到一两块钱。那时候五毛钱,可以带来的快乐,远不是现在能想象的了。
尤其是到了深秋,奶奶就会带上我一起上到后山拾柴火,她会带一把小斧头,我会拿一把小镰刀,她沿途就将枯枝捡了放在手里,等上到山,她两只手就已经拿不下了。她会找一棵很老的树,拿小斧头砍下它的枝干,放在一边,我就负责将它们合在一堆。一个下午的宁静时光过后,我们祖孙俩就抱着柴火走下山,来来回回要好几次,才能搬完,有一个专门的柴房用来放置这些。整个冬天就靠着烧这些屯下来的柴火取暖做饭,也算是完成了它们发热的价值了。
有些时候我偷起懒来,不愿意去,她总是好言哄我,若我仍是顽固,她就生了气,似乎就是不愿意一个人去。那时候我虽然还小,可我知道奶奶在怕什么。
后山埋了很多人,墓碑一个一个错乱摆着。
这是农村人的习惯,人死了就如落叶归根。这里的人踩在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死了也要回到土地里去,这是他们出于对土地的感情,也是一个流传了很久很久的传统了。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山里有坟冢,可我从没去那些墓碑前看过,出于害怕我总是会避开那片地方。只有和其他小孩一起的时候,才敢走过那里,却也是脚步匆忙,好像走得慢了会见到些什么可怕的东西似的。我以为奶奶的害怕是同我的害怕一样,然而直到长大了,我才真正理解了奶奶的害怕——人老了,就开始怕鬼,怕死。孩童不知生死,只当是人换了地方睡觉而已,儿孙满堂的老人按道理已经安天命了,然而又怎么能舍这美好的时代,往往经历过太多的人才更难以放下,牵挂太多,总觉人生不够长。人老了,才最懂生命的宝贵。
旧冢在,又添新冢,一个世界的人离去,另一个世界的人前往。
埋葬在后山的不止是逝者的前世,那些我认识的或是我不认识的人的墓碑;
埋葬在它巨人身体里面的,还有我作为一个孩子的记忆,一切童年的记忆。
如果哪一天我也要告别,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我想回到这里,不要火化,就埋藏在大山深处,也许连墓碑也不要,任由腐烂。
这样,我的童年,与我的一生,都在这里了。
当风再次吹过,雨躲入土地里,我听那坟前的落叶被轻轻踩过,咯吱咯吱脆脆响,知道是有人路过,兴许是无知的孩童闯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