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面试者被问到:自己在去面试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太、一位自己的曾经的恩人、一位自己的梦中情人遇难,会先救谁。换做你是那个面试者,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有人说先救老太,因为要关爱老人;有人说要先救自己的救命恩人,因为报恩;有人说先救梦中情人,因为可以一辈子在一起。
没错,这就是人和人之间思维的差异。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成长,而是我们的思维模式限定了我们的成长。
在卡罗尔的《终身成长》一书中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
一、固定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情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二、成长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我不是做这个事情的料,还是算了吧!”“这个事情这样做肯定不行的,没有人这么做。”这都是一种固定型思维的体现,往往会成为我们成长的绊脚石。如果要成长,要寻求自我改变,就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它与固定型思维最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身的评价准确度不同
固定型思维对自己评价非好即坏,或者夸大或者模糊;成长型思维以学习为目标,能准确评判自己的优势或不足,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被培养。
2、对成功的看法不同
固定型思维追求确保成功,会极力掩饰不足而不积极学习;成长型思维认为成功是自我能力的开拓,需要努力来变现。
3、对失败的看法不同
固定型思维害怕失败,认为事情的失败就是一种自身是失败者的体现;成长型思维接受失败,认为事情的失败不代表个人的失败,并积极从失败中总结和受益。
4、对努力的看法不同
固定型思维认为无能才努力,需要努力说明自己并不擅长做这件事;成长型思维认为天才也需要努力,天赋也需要打磨。
5、脑波不同
固定型思维只对反应其能力高低的反馈感兴趣,注意点在对错上,对帮助学习的信息兴趣不大;成长型思维高度关注提高知识水平的信息,认为学习才是第一位。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现如今的状态与成长型思维愈发接近,所以我并不着急,我相信“努力积累的力量”,我相信有一天自己可以成长。
说到天赋,或许我有一点。从小,我就有一种喜欢舞台的感觉,我喜欢演讲、喜欢辩论、喜欢主持,从上学到工作与舞台打交道的机会也很多。有好几次被“别人”发现,也是因为我的演讲和辩论的能力。而在我人生成长过程中,这样的话听到的次数也不胜枚举“Sunny就是有这种舞台天赋啦,要是我肯定不行”。其实,每每听到这句话时,内心是并不认可的。我热爱这些东西,但事实上我能有一些好的表现并不只是因为天赋。在这背后,有我的努力和付出。尤记得刚上大学时,学院组织演讲比赛,因为喜欢,我啥也没想,果断报名参加了。那是我第一次被“别人”认识,为了做好这次演讲,我认真写稿子,每天早上一大早就找地方去“排练”了。一篇大约1500字的演讲稿,我不知道自己念了多少遍,演了多少遍,最终才能让我站在舞台上一字不落地说下来。因此,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所看到的别人的优秀背后都是其在“成长思维”下努力的结果。
也许我有语言、舞台上的某些天赋,但实际上相比更优秀的人而言,我这或许什么也算不上,在专业化训练上,我还都只是自我摸索的野路子。所以,成长型思维告诉我,接下来,我需要做更精细专业的打磨和雕琢,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些这方面的学习和练习。天赋,如果你用好了,后天努力培养,有一天你才可以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让你和别人不一样。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无关乎年纪,60岁认字、75岁出书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所以,无论何时,请不要用固定思维给自己设限,停滞成长,因为成长的停滞才是最可怕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