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处于病态的共生关系,我必须过分的对你负责,你也必须过分的对我负责,否则就是王八蛋,否则就充满愧疚感。我们属于一个共同体,我就可以随意替身边亲属做决定。而个性化就是对大家庭的背叛。
《二十四孝》反复强调的,是对母亲忠和顺。对父亲只是寥寥几笔的忠罢了。而中国式好男人就是听话,听母亲和妻子的话。这也是婆媳矛盾的根本,争夺这个男人的控制权。
在社会层面上,我们是男权社会,在家庭层面是母系社会,哪怕是男性大家长,也得听他妈的。哪怕是皇帝,也得听皇太后的。
精神分析有一个说法:每个孩子都得先完成心理上的弑母,才能从共生中走出来。
多数中国女性没有善恶之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让我高兴你就是好人,让我不高兴你就去死。在结婚后常常扮演一个自恋的母亲角色,把丈夫变成一个婴儿。看起来是我在照顾你,实际上在精神、情感上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并且会对对方构成极大的压制。
男人找的,是“新娘”,新的娘。而萝莉找大叔,以及中国女人最放心的老实可靠男人,都是“妈妈”,都是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为什么都要找妈?因为在婴儿期得到的母爱普遍不怎么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母亲对孩子的自我影响,是决定性的。特别是前6个月,如果婴儿严重缺乏爱,会导致最严重的心理问题。3岁前,父亲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太太。
而产假只是给妈妈一个身体恢复时间,中国老人又习惯将孩子从妈妈身边抢走,社会和家庭一起制造了母亲与婴儿的分离。
恋爱,是对早期经验的修正。童年早期的创伤和渴望,在恋爱中都会呈现出来。婴儿期没有得到好妈妈,这会导致在恋爱中,大家都会找妈。并且越匮乏,找妈的欲望就越强。
为什么我们总能听说萝莉配大叔?因为萝莉渴望被包容,想要安全感,同龄人只有笨拙地热情,大叔是具有母性的男人,没有乳房的“妈妈”。而大叔在成熟女性面前的自卑,让他们渴望被需要感。
中国人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的,这都是婴儿在找妈。总说有房有车才有安全感,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太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但是,有一个基本的真相是, 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妈宝男的形成不是妈妈对儿子很好,是婴幼儿时严重缺乏母爱,对母爱有偏执的渴求。是大一点的时候发现,对妈妈言听计从可以得到妈妈的关注,于是对妈妈极度服从,但这样做的同时,势必压抑了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
这个不满和攻击性让他们感到害怕和愧疚,所以一点也不敢表现出来。那这些不满和攻击性怎么办?发泄在妻子身上。妈宝男对妈妈越好,对妻子就越不好。
为什么还是有人选择妈宝男?因为安全感,因为好控制,在恋爱中他们对你的言听计从让你割舍不下。
避开妈宝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你会选听话的男人?除非弄清楚这一点心理,否则妈宝男就是你的真命天子。
如果恋人、伴侣或者自己就是一个在找“母爱”的人,我们需要怎么办?
嫌弃?逃避?麻木?或者尝试去改变?
这一生,改变世界很难,但是让世界变得好一点很容易。
这一生,改变一个人很难,但是让对方变得好一点、开心一点很容易。
促进伴侣的成长,自己也会从这种努力中收获很多。(PS:该离就离,我们可能最终还是会卷入和关系未成年人的爱,这个时候也不要太纠结, 要知道你的纠结和斗争对内心自洽的伤害可能比对方对你的拖累还要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