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恰似强劲的 “净化器”,为大地洗去尘埃、为江河注入清流;又如精准的 “平衡器”,在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中找准支点、稳健前行。它是守护绿水青山、保障民生福祉、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旨在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构建生态优先的发展新格局,以更坚实的生态屏障,托举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
以理念重塑为魂,筑牢生态保护思想根基。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生态环境保护首先要从思想根源上革新。过去,一些地方存在 “唯 GDP 论” 的短视思维,把生态当作发展的 “牺牲品”,在 “先上车后补票” 的粗放模式中,留下了山体裸露、水体黑臭的生态创伤。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持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入脑入心。这颗理念的 “种子”,能在干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使其深刻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作为。只有思想上确立了 “生态红线不可逾越” 的共识,行动上才能凝聚起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的合力,为生态保护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以制度织网为基,构建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制度是保护的基石,健全的制度体系如同细密的 “防护网”,能为生态环境筑起全方位的屏障。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完善最严格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环保责任,建立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的责任链条,让每片森林、每条河流都有专属 “守护者”。比如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如同为生态防护网打上牢固的 “绳结”,确保监管无死角。另一方面,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通过制度杠杆调节利益关系,使生态保护从 “软任务” 变成 “硬约束”,让制度之网真正发挥拦截污染、守护生态的强大作用。
以科技赋能为翼,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科技是保护的利器,先进技术手段如同灵敏的 “监测仪” 和高效的 “修复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精准支撑。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力量突破治理瓶颈。在监测预警方面,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捕捉大气、水体、土壤的细微变化,让污染因子无处遁形。比如在重点流域安装水质自动监测站,如同为江河装上 “电子哨兵”,一旦发现超标数据立即预警处置。在污染治理方面,推广应用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先进技术,提高治污效能。像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处理工业废水,能实现污水深度净化再利用,既减少污染排放,又节约水资源。科技的赋能,让生态保护从 “人海战术” 转向 “智慧防控”,从 “事后补救” 转向 “事前预防”,为生态环境治理插上现代化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