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的根与心安处

        读《乡土中国》第一篇,费孝通先生说“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这束缚里,藏着中国人最本真的牵绊。

      小时候总怕被同学叫“乡巴佬”,仿佛泥土的气息是件丢人的事。那时不懂,为何父辈总对巴掌大的小院格外上心——父亲会蹲在菜畦边拔一下午草,会对着墙角新冒的青苔念叨“雨水足,今年收成错不了”。那些与土地相关的细碎,在年少的我看来,是落后,是与城市喧嚣的格格不入。

        直到这个假期回到老家。推开院门时,正撞见父亲佝偻着背,用抹布细细擦拭院角的石磨。阳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在他鬓角的白发上跳跃,石磨盘上的沟壑里,还沾着去年磨面时的麦麸。他抬头看见我,笑着说“知道你要回,把院子拾掇拾掇,住着舒坦”。那一刻,突然懂了费孝通笔下“乡土本色”的深意——土地不是束缚,是根。父亲守护的不只是小院,是一代代人踩出的脚印,是炊烟里飘了几十年的饭菜香,是无论走多远,回头总能看见的灯火。

        城市的霓虹再亮,终究是流动的光影;泥土的芬芳再淡,却是刻在骨血里的安稳。就像书中说的,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曾经拼命想挣脱的“土气”,如今成了喧嚣过后最踏实的去处。

      原来所谓归根,不过是回到那个有泥土、有亲人、有烟火气的地方——那里,有家,有心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