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时间(晚9点40分)开始写文章,写下这个题目不免惭愧。因为如果推迟自己的满足感,我应该是8点就可以开写了。
我在初中、高中时一直有着良好的自律,做事之前总是列好计划,严格执行。我记得我连午休时间都精确到分钟,意味着我的睡意可以随着闹铃戛然而止。前段时间同学聚会,他们居然还清晰地描述出我当年的计划本、笔记本,如何涂着各种颜色与符号,只有我懂得其中的含义。上班以后的前几年,我依然保持着强大的自律,我家的电视几乎就播放一个频道---中央二台经济频道。我只有不断的看这个频道,才感觉时间没有白费。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自律开始降低,然后吃喝玩乐的恶习不断增长,以至于现在以压倒性态势控制了我的大脑。《少有人走的路》讲到了推迟满足感。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一名30岁的财务分析师总是拖延工作,这是咨询师与她的对话: “你喜欢吃蛋糕吗?”
“喜欢啊。”
“你更喜欢吃蛋糕,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当然是奶油了!”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呢?
” “那还用说,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
就这样,咨询师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从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咨询师预料的,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的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咨询师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的第一个钟头,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一个钟头的痛苦+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很多。
这次初级研修,我就深深感受到这一点,因为没有坚持每天一篇日记,越拉越多,每天都生活在“欠债”的状态。这是一个与自己不断搏斗的过程,当作业落的少的时候,还有奋起直追的干劲,一旦落下的多了又不想放弃,焦虑感加重,总是觉着任务在身,魂不守舍却又有无力感,备受折磨。其实,在研修结束时,我和其他同学的成果都是一样的,但过程中我的思想却比人家痛苦多了。就像王延平老师,每天都准时完成作业,甚至还有提前预备的“干粮”,所以人家每天悠哉游哉,游刃有余。她告诉我,她知道李老师为什莫早上5点就把日更文章写完了,因为剩下的时间全是轻松愉快啦!
延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