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女神约我给花果班的“小朋友”讲讲课程研发,其实我是忐忑的,我已经两年没做课程研发的实务了。除了忐忑之外,又有点小小的期待,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挑战,一方面说明之前的研发能力还是受到认可的,一方面在网络直播上输出自己的经验是全新的体验。
我开始认真准备这次分享,但很快我就遇到了困难,这困难源于我内心的矛盾,以往我做课程研发的标准化流程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我对课程研发的认识,尤其是我不想把课程研发做成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单方的专业化程序。
我不停地审视曾经习得和固化的课程研发标准流程:设定目标、选择资源、实施和评价......以及原则“基于课程标准,评价先于设计”。这一套流程很工具化、很逻辑性,但却已经不是我所完全认同的了,至少单单这样的专业化工具和思路,我觉得对于课程研发是不够的。
怎么办?我不停地琢磨,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到底想分享给花果班什么经验,甚至我想有什么是我们更值得探讨的。
我重新去看之前唐女神和我约这次分享时的聊天记录,了解唐女神所观察到的这批“小朋友”在课程研发方面的现状——“大家都在做研发,但是受过研发专业训练的少,目前以摸索着研发为主。如果将教材研发、一门课程的研发可能涉及的难度更大,希望能给大家讲讲一堂课的具体研发怎么做。”我明白,去示范一堂课的具体研发怎么做,就像培训时给新教师示范一节课怎么上一样,对于他们来说会非常具象,甚至会涉及具体设计时用到的一些实用性工具。
但这样真的是最根本的需求吗?或者说最切中研发所需吗?我不是很明确。加上这个需求了解是10月份和唐老师聊天的时候提及的,我不知道经过近三个月,大家的情况是不是有发生变化,所以又请花果班班长王欢帮忙搜集下大家对于课程研发的疑问。很快,王欢传给我一份问题清单。
我小心地分析搜集上来的问题,试图从这些问题的表述中从抓住这些“小朋友”在研发方面的现状。从问题中,我读到的是:
1.单纯的课程研发技术问题。研发一门新的课程或者新的课(课堂教学设计,微课程)起点在哪里,从哪里开始着手?研发时需不需要以及怎么考虑学生兴趣,如何平衡学生兴趣和课程效度?
2.具体的教学问题。实施课程活动时,无法让所有人都达成教学目标,该怎么办?
3.校本课程开发问题。阿福童课程进入学校后,学校/教师提出新需求(删减、增加),我该怎么办?如何保障阿福童课程的一致性和框架的完整性?如何避免本土化过程中越来越知识本位?事实上这是因为学校和百特合作时,是将阿福童课程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处理的,每个学校有自己的需求。
4.研发观念或者说研发心理。我读到大家的急迫和焦虑,感觉到大家很想把财经素养教育做好,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凭百特的能力给到学校、学生最好的、非常适用的课程产品,帮助他们非常有效地提升财经素养课程。而当大家希望将百特作为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完美的财经素养课程提供者时,大家就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地区这么不平衡怎么样研发才能让课程给到他们时都适用?学校对于我们的课程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不完全接受怎么办?这样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冲突时,就很容易让研发团队处于孤立无援和情绪起伏的状态。
我向来认为作为成人,在有迫切关注的问题和驱动力的时候,那些工具性的东西都是网上可搜索到的,而且得心应手地使用工具是在实践中去不断完善的。反而是那些价值取向的观念,原有格局的突破是需要在和他人的碰撞中去产生的,尤其是和一些看起来和你想法不一样、视角不一样的人。这些碰撞和产生的重新思考,反而可能击中的是最根本的东西。
在我所看到的“小朋友”的研发问题中,我感到由于大家都在机构具体的事务中,每天都有即时的研发任务,有研发在机构事务或者KPI上的产出压力,大家关于课程研发的期待走入了一条程序化、普适化的路,这与教育性和发展性是有矛盾的。
思虑许久,我决定回到原点,回到课程诞生的原点,以及课程在教育生态中运行过程中的变化形态,我期待的是让大家看到课程本身的意义,课程所处的教育整体,以及与之关联的因素,我觉得跳出研发程序本身而从原点、从整体性的视角重新审视课程,有助于更新研发思路,抓住研发时的着力点(我指的是具有教育性的课程,而不是商业化产品)。
整个分享,我最想讲的是两个内容。第一个是这张图。
在没有画出这张图之前,我不断放空自己,任由思绪去寻找“课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课程。我想到了教育哲学中的教育目的,现实中的教育对象,课程不就是一个“摆渡者”吗?用一段旅程陪伴当下的“人”成为更好的人。
在这段旅途的两端,课程大多数时候先有左边的期待,这些期待总的来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人之为人最好的发展是怎样的。这些期待是理想化的,面向未来的,人获得发展之后沉淀的能力、素养。
而另一端,教育对象,当下的“人”,他是环境中的人,有他的社会经济背景,有他所处的关系,所生活的地方;他是现实的,有他现在的发展水平,同时他是具有发展性的,有他的最近发展区;他是一种存在,有他的动机、兴趣、好奇心等;这一切一切,组织起来就是实然的学情。
课程研发,首先是要考虑此案和彼岸,然后才是怎么设计路线。
第二个内容就是古德莱德提出的存在五种不同层次或不同意义上的课程。
结合刚才“作为教育目的的人”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的图,我们很容易看到从左到右,课程从研究者、专家学者“头脑中的蓝图”到教师“领悟的课程”到最终学生“体验的课程”,它是从“文本性课程”到“生成性课程”的过程,它是经过教育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发生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当我们重视这个变化,并将倡导的财经素养课程放入这个动态系统中时,不难发现,机构研发的课程(可视作理想的课程)最终要落地变成学生受益的那部分,也会经历学校、教师领悟、课堂教学、学生最终体验到的东西。在整个系统中,如果想要机构研发的课程到最后学生体验到的课程,能保证较好的“不变样”,获得好的课程效果,这其中,与学校的合作、与教师的沟通就会显得非常重要。甚至说,研发一开始就要把学校和教师纳入协作研发中。更为重要的是,当国内还没有本土的财经素养课程标准时,共创研发也比单独研发更能保障课程的适用性。因为目前财经素养课程进入学校主要以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存在,从课程开发权来说,本土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课程最终要为学生服务,就要联合教师了解学生学情、了解校情。
以上两个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课程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课程是需要共创的”。
而至于财经素养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有哪些开发形式,以及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微课程研发),我考虑科普一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