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人变聪明
大概没有人喜欢无知的人,也没有人甘愿无知。若有人喜欢无知的人,只能说明这个人本身就很无知。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被外界以“盖棺定论”的态度贴上“无知”的标签,这是一件很可悲得事情。人对于无知的包容,有一定的年龄限制。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当一个人还小的时候,不懂得一些事情,比如不懂得世故、不懂得圆滑,自然不会贻笑大方,或许还会被冠以“清纯”的美名。然而,当这个人长到一定年龄,若还不懂一些事的话,便会诟病为“不学无术”,被视为无知了。
无知就像沉沉的黑夜,用漫无止境的黑,把一个人从灵魂到肉体染成一团黑。在这种状态下,看不清方向,犹豫、彷徨、恐惧、失落,完全是一种必然。一个人所遭遇的种种不愉快,很大程度上,都是无知造成的。当你不愉快,是因为你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让你想得通,参得透;知识尚未转换为填平欲壑的能力。人只有走出无知的禁锢,才会生活得更好。人的一生,似乎就是一个不断挣扎着摆脱无知的过程。
人要从无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么多经历事情,和生活展开一场酣畅淋漓、流血漂杵的肉搏;要么静下心来,多读一些书,像探秘者一样,窥伺别人的生活,汲取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在阅读中隔岸观火,做自己生活中指挥若定的王者。
杜拉斯在一本小说的开篇写到: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备受摧残的面容”未必就是美的,未必就惹人怜爱,这位男士所欣赏的,或许不过是女主的独一无二的气质而已。小说中,女主人久经风霜、历经沧桑;生活在她的面容上,留下了凄美的痕迹。她用自己的生命在读生活这一本活书,书页在时间的流逝中悄然翻动,生命在书页的翻动中无声沉淀。她让时间把自己酿成一杯酒,久经发酵,愈见香醇。然而,当她的脸上不再有无知的肤浅的时候,青春已逝,容颜已老。
可悲就可悲在这个地方,当你告别肤浅时,青春正在告别你。所幸的是富有内涵的美,也是一种美。以经历很多事情的方式来结束无知,收获和代价都似乎太大。若采用中庸的态度,静下心来读书,却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因为,有一些事情,是不必躬身验证的。看别人犯二,或许正有助于你自己获得第一。不然,前车之鉴,就完全失去了意义。而看别人荣登榜首,摘得桂冠,正好也能给自己一些奋发向上的动力。
当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无论作者怎样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更或者要使用种种技巧,以佶屈聱牙抑或妩媚妖娆的词藻,带着人云里雾里花里海里地飘摇,倘若你足够清醒,终究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在俯视书中的一切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你站在一个制高点,以全知全能的视角,看着脚下的社会的咆哮,不知不觉中,视野便开阔了,思维便缜密了。因为你凌驾于书中的世界之上,所以把书中的聪明才智,一览无遗地收入囊中,便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阅读的可怕与可贵之处正在这里。
以小说为例,像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及诸如此类的鸿篇巨制,带给人的启迪往往是多方面的。作者呈现给你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作为读者的你在绝对安全的境况下,做着身临其境的冒险。读者因循着主人公的足迹,收获着主人公的经历,在更短的时间里,看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如果主人公是当局者迷的话,那么读者便是旁观者清。书中的一些场景,主人公看不见的,读者能够看见;书中的一些话语,主人公听不到,读者能够听到。读者与书中人物相比较,占有更多的优势。所不同的是,书中的人物占有他所处环境的物质与空间,而读者只能磨砺心智,在书里矛盾冲突下的静谧中,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以置身事外的姿态来反观读者与书中人物的情况,书中人物有唯物主义倾向,而读者在一定层面是唯心的。
一流的思想家,他们的文字中往往都暗藏着忧患意识。他们很多时候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冠冕堂皇地来形容的话,就像是欲济天下苍生的佛祖,或者是造福人类的耶稣。他们即使是谈笑风生,或者插科打诨,也涌动着一股批判与揭露的不安分,有些玩世不恭与桀骜不驯,言语犀利,让人如坐针毡,却又句句在理,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当你置身于黑暗之中,正素手无策的时候,给了你一束光明;或者更像一位患难与共的挚友,当你在欲望之都腐朽迷惘的时候,给了你当头棒喝的提醒。
忧患即有一定的悲的成分。悲是一种呼天抢地地告诫,悲是一种以儆效尤的幻灭。古希腊的戏剧,悲剧的艺术成就高于喜剧。悲剧带给人更深的震撼。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曲赋,小说传奇,也总是悲戚多而欢愉少。作者都在以己之悲而悲人。第二个“悲”字,当然是慈悲的意思。
或许有人说,我们没有必要阅读这些人的书,因为我们不是教徒,也没有拯救世界的义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的作品,让你的视野和胸怀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思维也将无懈可击。当一个人能天衣无缝地思考问题时,只要他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那么相信成功于他而言不会太难。
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即便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但是看起来却是粗俗不堪、面目可憎?简单地说,书读少了,因而男子不能温文尔雅,女子不能秀外慧中。另外,有那么一些人,费时于耍手段,攻心计,狐假虎威,骄矜不堪;或者上谄下骄,作威作福;或者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殊不知,有一些计量,史书里面是早有记载的,现在的人在使用上,与它们的祖师相较,真的是相形见绌,逊色万分。
其实,能够被一眼洞穿的心计,归根结底,还是智商太低!中华历史悠久的一大优点就是,一些横行当道的权术,总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相应的典故!两者遥相呼应,仿佛滑稽剧中一幕,直叫人不禁捧腹。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社会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浮躁不安,信息泛滥,盖过知识。这时候,非常需要静下心来,保持头脑清醒,在阅读中告别无知。只有当你变得更聪明,人生的旅途上,一路才有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