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872.1亿元,同比下降22.9%。
其实,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2.9%并不可怕。
我们先来看一下数据: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30万亿元,同比下降1.3%;
发生营业成本16.38万亿元,下降0.2%;
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60%,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
你看,总体利润下降了22.9%,但是营收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只有1.3%的降幅。
说明市场规模对比之前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萎缩。
营业成本几乎没什么变化,只是利润率降低了而已。
1.29%的利润率降幅,体现在19万亿的营收金额上,导致了这22.9%的利润降幅。
所以当下要做的事情,首先是想办法控制住成本上的开支。
我们再来细分一下利润下降的构成。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49.1亿元,同比下降17.5%;
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719.0亿元,下降19.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61.3亿元,下降35.7%;
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59.3亿元,下降19.9%。
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数据表现差不多,国企的表现稍好。
外企的数据就很难看了,35.7%的跌幅。
国企和私企的利润下降和今年1月份还处于大规模感染阶段有一定的关系。
当时全国主要城市的感染人口都超过50%,每个人感染之后的表现不一样,平均也要有7天左右无法正常工作。
再加上今年春节假期延长、部分企业复工时间晚的影响,有一定的跌幅可以理解。
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市场本身确实不景气。
因为许多家庭在过去三年里已经被掏空了口袋,现在没有什么消费能力。
至于外企么……
外资撤离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举个例子,过去开遍一二线城市的外资大超市,这两年都在陆续撤退。
像家乐福这样的大超市,连续三年都在加快关闭中国门店。
2020年只关闭了5家,2021年关闭了23家,2022年光前三个季度就关闭了54家。
至于代加工产业,大部分都已经迁移到人工更便宜的东南亚去了。
规模减小了,外企利润当然也就跟着减小啦。
另外,也不是所有行业的利润都降低了。
1-2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2343.7亿元,同比下降0.1%;
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837.8亿元,下降32.6%;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690.6亿元,增长38.6%。
利润降低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而能源产业是明显增长的。
所以你如果要投资的话,还是多看看能源概念吧。
我们再看一下更具体的数据,先看利润增长的部分: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1.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8.6%;
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0.2%。
看看,除了通用设备以外,增长的全是能源及能源关联行业。
这是个大趋势。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3%;
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6.3%;
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8.9%;
纺织业下降37.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9.2%;
汽车制造业下降41.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6.6%;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7.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77.1%。
煤炭有少量的降幅,也是所有利润下降行业中,唯一和能源有关的行业。
汽车行业下降41.7%,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不管是新车,还是二手车,都在疯狂降价销售。
车商想要用价格去换销量,降低库存,同时保护一下资金链。
那利润当然就下降啦。
还有,数码产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降幅最大,达到77.1%。
数码产品的跌幅,跟贸易摩擦的关系比较大。
芯片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解决。
哦对,汽车行业也同样受芯片问题限制。
而且过去几年国内数码产品发展速度太快了,现在技术上没有阶梯性的进步,自然很难拉动消费者淘汰手上的数码产品去换新的。
何况消费者手上还没多少钱。
都是正常现象。
22.9%的利润降幅不可怕,仔细看一下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都是大众能理解的原因。
可怕的是那些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突然把人逼上绝路的风险。
多想一些更切合自身的问题。
看国外这个趋势,今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了。
他们爆发危机,我们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提前想想怎么避开那些比较大的风险吧。
2023年想要经济复苏基本是指望不上的,真正让人看着都害怕的数据还在后面。
坏日子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