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2-3
【原文】
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2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于我何难之有?”
3 孔子说:“(为政者)不修仁义之德,不奉所学之道;虽知义而不能行,纵不善亦不能改。这才是我所担忧的。”
【注释】
“默而识之”,专心记住。成语,可不译。“默”,不语,不说话。此处是表示专心、专注;“识”,音“志”,记住。
“学而不厌”,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成语,可不译。
“诲人不倦”,教导他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成语,可不译。“诲”,教导。
“何有”,何难之有。
“学之不讲”,此处之“学”,是指仁道之学;“讲”,意为习、用、奉行。如“讲信修睦”等。故“学之不讲”,即不奉行所学的仁道。
“徙”,音“洗”,移也。改变,变化。此处指改不义而为行义。
【评析】
《易·大畜》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默而识之”并非是指简单的知识记忆,而是指君子铭记“前言往行”以为镜鉴,如唐太宗的“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鉴”之类。
欲明道,须向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道君子,方能好学不厌。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故君子欲“明道”,亦欲他人“明道”。而“道”非一“诲”可明,故君子“诲人不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虽然并不容易,但君子都可勉力为之,更何况孔子这样的圣人,自然更非难事。
虽然孔子欲他人“明道”之心一同于己,但孔子时代礼崩乐坏,尤其是为政者不修仁义之德,不奉所学之道;虽知义而不能行,纵不善亦不能改。长此以往,必致天下大乱、人民罹难。孔子怎能不为此忧心忡忡?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固然为千古明训,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又何尝不可为今日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