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金融风暴,张卫健经历过一夜之间将要破产的恐惧。
那时候,张卫健在香港买了一套房子,本来就重负如山,结果一下子深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有一天下午三点,他正在拍戏,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形势严峻。
“如果我们再找不到钱去付贷款的话,下个月你要申请破产了。马上我们的房子就要被银行封楼了,没了,什么都没了。”
接到电话,张卫健身心煎熬,手足无措。
临近破产只剩下15天,张卫健有一部剧集播出,五天后,观众人数迅速增长,“打破了很多收视率”。
有一个老板,找过来和张卫健签约,张卫健当然求之不得,顺利完成签约。
签完,张卫健又对老板说:“我马上要破产了,你能不能帮我度过这个难关?”
哪知这位老板二话不说,开了一张支票给张卫健,还颇为意味深长地对张卫健说:
“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
参与一档综艺节目时,张卫健公开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个老板你们都认识,他叫刘德华。”
话音刚落,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得益于刘德华的支持,张卫健解决了个人经济危机,与此同时,刘德华对他说的那两句话,可谓烙印于心,影响深远。
后来,张卫健多次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包括“韩红爱心百人援助”系列活动。张卫健坦言,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到更多的家人、影迷一起参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很长一段时间,张卫健怕被质疑为“作秀”,做公益,都是“闷着头自己做,不愿意被大众知道”。
因为,张卫健慢慢想明白了。
他说:“只要真的可以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可以让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做公益的行列,一切都是值得的。”
经常听到有人问:到底有没有“因果”?
“因果”带给人更多的是教育人们“不做恶事,多做善事”,这也是一种警示作用。
如果一个人,因忌惮“因果报应”就抑制住了做坏事的冲动。如果一个人,为了得到“好报”就有意去做好事,这样的人算善良的人吗?
法律上判断一个人的性质,主要看其行为结果,而不是其想法。也就是说只有“行为犯”,没有“思想犯”。
从这个角度说,有做好事行为的就是善人,有做坏事行为的就是恶人。
但是,我觉得这样判断只是一个基本的依据。
佛说:“起心动念皆是因”。
这有没有道理呢?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说,是有科学依据的。
量子物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微观试验发现,世间万物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再把原子放大来观察,发现原子是由基本粒子(中子、电子)组成,其余绝大部分是真空。
再观察这些基本粒子,竟然发现这些粒子不停地消失,出现,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它们消失时,它们去哪了?
不管他们去哪了,毋庸质疑的是,他们并不是我们一直相信的那样是固体的静止的,它们是能量,是运动的能量。它们会持续运动,从不停歇。
这足以证明,世间的万物是由能量组成的。这种能量就是磁场,之所以他们以“粒子”的形态出现,是因为磁场具有有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说,没有物质,只有场。在场的空间里,场的强度特别高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物质。
吸引力法则,同种能量会相互吸引。
所以,一个人就算没有做好事,他起了做好事的念头,就已经在积累好的结果。同样,一个人没有做坏事,他起了做恶事的念头,就已经在积累坏的结果。
如果说,一个人的行为会隐藏真实的本性,但自己的意识却无法欺骗自己。
我们应该做的并不是担心“因果报应”而不去做恶事,而是尽量去做“利他”的好事。
《道德经》说: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得以生存。这不正是因为其无私么,所以反倒成就了自己。
我们要去除“功利”之心,做事不要去想着好报或者恶报。
遇到事情,举手投足皆为真心,皆为利他之心,这样就行了。不用想这么多。
因为一念、一为,必有回响,当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由量变引起质变,就会让这句话成为现实:
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世界,世界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
愿我们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