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老子释义》作者:郑伯森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芙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先聊聊我的感悟:归根曰静,是曰复命,死,就是由动回复到静,任何生命在爆发之前都处在死一般的寂静中,可见静可以蓄力以动,静孕育着生。复命,并不简单的强调复生,而是强调从复生到复死的全过程,这个全过程就是事物生命循环之道,也就是事物的普遍规律。
常这个字,在这里用作名词,当被解做普遍规律或者常规常识,讲的是事物周而复始。也可以说常就是道,道就是自然规律,也就是生和死、存和亡、起和灭的对立统一,也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如果不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不遵循事物的普遍规律而胡作非为,必定会惹祸上身,遭遇失败甚至灾难。
春天万物齐发,然后郁郁葱葱,秋天开始停止生长,成熟结果或是修养待命,到了冬天,万物凋零,一切回归到生命出使的状态,动物冬眠,滑过树木落叶归根,一个生命的循环,一生或者一世的时光到此结束,然后在沉默中蓄势待发,等等生命的再次轮回。这就是生与死的自然规律,自然常识,这就是道。
也是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纵然花非昨日花,人非昨日人,但入目的,仍是一片翠绿,一片花红,这就是物非人非事未休,延续的不是你我,而是生命。所以,看似全改却无变,这样的生生死死,得得失失,有什么难以割舍的呢,不如静下心来,用平静和宁和去观察花草树木的生命轮回吧。
以下是书中翻译的这段话的意思:
皆尽可能的做到虚其心寡其欲,实实在在地保持清净而不妄动。
万物一同生长,我于是便本着虚和静去观察万物的始而复周。万物纷纭,生发之后,通通又回归到各自的本源。
回归到本源就叫做静,这也就是说重新回到生命的起点。
万物都会重新回到生命的起点,这就叫做事物的普遍规律,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就叫聪明,不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胡作非为必定招惹灾祸。
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就会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称得上公正,公正才能成就王业、统领世人。
成就王业、统领世人,就是顺天理安天下,就是遵循自然规律。
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长治久安,终生不会遭遇危险。
至虚极,讲的是至虚至极,所谓致虚就是排除欲念,什么都不想,使自己的脑海里剩下一片空白。所谓至极就是做到最好,达到顶峰至。所以,致虚极讲的就是排除一切欲念,使自己心无杂念。
守静笃,讲的是守静以笃。所谓守静就是保持清净不躁动,不任意妄为。所谓以笃,就是能够用实实在在的专注态度去做一件事,而不是身在室内,心在窗外,魂不守舍,或者用敷衍的态度去做事情。守静笃讲的就是全身贯注,实实在在的保持清净而不存半点跃跃欲试和蠢蠢欲动之念。
为什么要致虚守静,为了心无杂念保持客观的去认识万物之道。无欲无念,可以说是一种除了动物之外的万物之道。因为万物无欲无念,所以人类应当效仿万物学习秩序。
守静也可以说是一种除了动物以外的万物之道。因为万物生不妄为,所以人类应当效仿万物,学会守静。
人类本来就是万物之中的一部分,本来就与万物同生并长,人类长看山活不过山,见水活不过水,怎么能说自己是是万物的灵长呢?
只有在大自然发怒的时候,人类才会幡然醒悟,才会感叹,才会认识自己的渺小。有幸的是自然不常怒。不幸的是自然不怒,人不醒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个“复”字讲的就是事物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生命循环之道。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所谓复归其根,讲的就是事物从生到死的自然现象。死就是生之根,从生到死,然后循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