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这个词什么时候变得不正经了?
如“二怂,二锤子”。“那个人二得很!”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分不清场合,掂不来轻重,说话不过大脑,做事不想后果。形容人愚笨,弱智的意思。
求教度娘,原来是方言里流传开来:
陕西方言:1.多用于彼此取笑的意思(有很大的玩笑成分)。 例: 数学课上,老师问:“题都做了没有,答案是什么?”同学:“二!”老师:“我看你才‘二’呢!这题都能算错,你说你有多‘二’吧!” 2.二百五的延伸意思,表示,我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晓得。
浙江方言:贬义词,有二傻子,呆头呆脑的意思,浙江中绝大部分地方对“二”这个字,不是看好的词,对人就是傻的意思、对事,就是木的意思, 例如:你这个二傻子,瞧你做的事,二死了!
可是为什么“二”在方言里会有这个意思呢?而“二”在《道德经》中是什么意思?
回到《道德经》,有段特别有名的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个无极,一个无极生两仪,两仪生天地人三才,由三才而产生万物。
道本身就是绝对和一,此一分为“无”、“有”两种状态,此即为“一生二”。“有”生化出相对宇宙,即为“二生三” 。所谓的“一”、“二”、“三”就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道化生宇宙的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这样一个宇宙中,道和宇宙乃是化生的关系,万物皆由道生成,万物都在道中。
此处的“二”指的是什么?
“道”的两种宇宙模型:道生两仪,指阴阳,指有无。
老子贵无: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世界的奥秘永远无法被穷尽。老子直接探视宇宙的终极根源,而不仅是从有形界来限定宇宙。所以,老子贵无并不是以阴柔为主,只发展了阴的一方面。
而是将阴阳的本源推到更原始的地方。而其本源更接近阴(柔)刚,而非阳刚。老子之本源柔而不弱、阴而不暗、虚而不散。更具生命力和柔韧性。(以柔克刚由此而来)
最初的状态为何呢?道之状态。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
也就是说,一阴一阳产生万物。
现实世界其实都是“二”
比如:同异(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肉体、人类与自然、美丑、善恶、真假、高低、长短、前后、贫富、动静、显隐等,其他微分皆从同异而来)如:呼吸、生死、开关、真假……不是在例举反义词,而是事实如此。
有形世界都有“二”,存在两种状态,独一的东西绝对不属于这个世界。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道就是“无”或“有”。“无”、“有”异名而同体,分别代表道之无形和有形状态。此“无”、“有”乃本源性的存在。“无”、“有”化生天地万物,乃成相对之宇宙。
“相对”的世界没有独一无二。如果独一无二的话,结局只有一个,走向灭亡。
“孤家寡人”,岂是真孤家寡人?
那么和儒家的“仁”字——二人,又有怎样的联系?此处儒道有无相通?